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韩愈唐代〕《谏迎佛骨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巫祝祓除不祥然后

尚 shàng《國語辭典》

尚 [ shàng ]

  1. 尊崇、仰慕。如:「尚文」、「尚武」。《墨子·尚贤上》:「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2. 主管其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襄平侯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太尉北军。」通「掌」。
  3. 仰攀婚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1. 犹、还。如:「他至今尚未结婚。」《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
  2. 尚且、况且。《老子·第二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3. 希望,表示祈求。如:「尚飨」。唐·韩愈〈汴州东 西水门记〉:「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来者知作之所始。」
  1. 姓。如汉代有尚长。
令 líng/lǐng/lìng《國語辭典》

令 [ lìng ]

  1. 命令、法令。如:「军令」、「人事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2. 时节。如:「节令」、「夏令」。《镜花缘·第三九回》:「喜得正是小阳春当令,还不甚冷。」
  3. 词、曲中小令的简称。
  4. 姓。如汉代有令勉。
  1. 发布命令。《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 使、让。《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1. 好的、善的。如:「令德」、「令誉」。《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汉·郑玄·笺:「令,善也。」
  2. 敬辞。用以尊称他人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今人都只限用于尊称对方之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令郎」、「令堂」、「令婿」。
巫祝 wū zhù
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礼记·檀弓下》:“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巫祝小人,妄説祸祟。” 宋 范成大 《灼艾》诗:“谢去羣巫祝,胜如几药汤。”  ——《漢語大詞典》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1.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2.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4.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1.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1.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2.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1.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2.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1.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2.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桃 táo《國語辭典》

桃 [ táo ]

  1.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小喬木。葉橢圓而長,春初開花,有白、紅二色。果實呈圓形,頂端有尖,味酸可口。
  2. 形狀像桃子的東西。如:「壽桃」、「麵桃」。
  3. 生日的代稱。如:「桃觴」。
  4. 姓。如戰國有桃應。
  1. 用核桃製成的。如:「桃酥」。
茹 rú《國語辭典》

茹 [ rú ]

  1. 吃、咀嚼、吞咽。《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2. 受、含。如:「含辛茹苦」。《诗经·大雅·烝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衔酷茹恨,彻于心髓。」
  3. 揣测、度量。《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1. 柔软、软弱。《楚辞·屈原·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2. 腐败、臭败的。《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以茹鱼去蝇,蝇愈至。」
  1. 蔬菜的总称。《文选·枚乘·七发》:「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后汉书·卷六六· 陈蕃传》:「又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茹菽不足。」
  2. 姓。如清代有茹棻。

茹 [ ​rù ]

  1. (一)​之又音。
祓除 fú chú
(1).除灾去邪之祭。《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 郑玄 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贾公彦 疏:“一月有三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刘昭 注:“《韩诗》曰:‘ 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 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 唐 韩愈 《论佛骨表》:“古之诸侯,行弔於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过弔。”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 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费用由 阿Q 负担。”
(2).清除;消除。 李大钊 《战争与人口问题》:“欲有以救之,惟在祓除此等根性。”
(3).使纯洁。《国语·周语上》:“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韦昭 注:“祓,犹拂也。”《国语·周语上》:“祓除其心,精也。” 韦昭 注:“精,洁也。”  ——《漢語大詞典》
不祥 bù xiáng
(1).不吉利。《易·困》:“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孔颖达 疏:“祥,善也,吉也。不吉,必有凶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古 徐国 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不知为甚么心中只觉得悽惨,不捨得你别去,莫非有甚不祥?”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最近两三天就有一种不祥的兆头;天气格外闷热。”
(2).指为不吉利的事物。《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一夜见这许多不祥,怎地得个生人来冲一冲?”
(3).不善。《书·君奭》:“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孔 传:“言 殷紂 其终坠厥命,以出于不善之故。”《墨子·天志中》:“且夫天下盖有不仁不祥者。”
(4).指不善之事或不善之人。《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推原厥本,不祥自 博 。” 颜师古 注:“祥,善也。自,从也。不善之事,从 博 起也。” 汉 蔡琰 《悲愤诗》:“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不祥,指 董卓 。
(5).死的讳称。《太平广记》卷四三七引《广异记·姚甲》:“郎君家本北人,今窜南荒,流离万里,忽有不祥,奴当扶持丧事北归。”  ——《漢語大詞典》
然后(然後)rán hòu
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周礼·地官·贾师》:“展其成而奠其贾,然后令市。”《孔子家语·问礼》:“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若我师克捷,士气已倍,彼奔溃不暇,然后徐进而北,则中原有可取之理。” 严复 《辟韩》:“寒,然后为之衣;飢,然后为之食。”如:这事我们先研究一下,然后考虑怎样作决定。  ——《漢語大詞典》
进 ( 進 ) jìn
进 [ jìn ]
  1.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上~。推~。跃~。~退。~取。~击。~驻。~行(xíng )。~而。
  2. 入,往里去:~见。~谒。~谗。
  3. 吃,喝:~食。~餐。滴水未~。
  4. 收入或买入:~账。~货。日~斗金。
  5. 奉上,呈上:~言。~奉。~献。
  6. 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院。
吊 diào《國語辭典》

吊 [ diào ]

  1. 懸掛。如:「懸吊」、「吊頸」、「上吊」。
  2. 收回、扣留。如:「他因違規駕駛而被吊銷執照。」
  3. 提取。如:「吊卷」。
  4. 到喪家慰問祭奠。如:「吊祭」、「哀吊」。同「弔 」。
  1. 懸掛的。如:「吊鐘」、「吊燈」、「吊橋」。
  1. 量詞。古代計算錢幣的單位。同「弔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