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寂无声,曙光射寒色。

唐彦谦唐代〕《早行遇雪

下马天未明,风高雪何急。须臾路欲迷,顷刻山尽白。
鸡犬寂无声,曙光射寒色。荒村绝烟火,髯冻布袍湿。
王事不可缓,行行动凄恻。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鸡犬无声曙光寒色

鸡犬(鸡犬)
唐 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唐 杜甫 寒食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唐 王维 千塔主人 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
唐 王维 早入荥阳界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唐 钱起 过王舍人宅 鸡犬偷仙药,儿童授道书。
唐 卢纶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 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
宋 苏轼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宋 吴子文 访隐者不遇 道人入山访道人,山深俗朴鸡犬驯。
元 卢琦 过平溪桥 处处鱼盐开草市,家家鸡犬类桃源。  ——《骈字类编》
寂 jì《國語辭典》

寂 [ jí ]

  1. 静。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元·张可久〈一 枝花·长天落彩霞套·梁州〉曲:「万籁寂,四山静。」
  2. 冷清、孤单。如:「孤寂」、「寂寥」、「寂寞」。
  1. 佛教称僧尼死亡为「寂」。如:「圆寂」。《景德传灯录·卷四·嵩岳慧安国师》:「偃身而寂。」
无声(無聲)wú shēng
(1).没有声音。《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之一:“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韩愈 《送孟东野序》:“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金 元好问 《通奉大夫张君神道碑铭》:“舞云之春风,润物无声。” 巴金 《探索集·友谊》:“看见了 西园寺先生 、 清水先生 和其他几位朋友的眼泪……我却无声地哭了。”
(2).吞声;不说话。 唐 杜甫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元 倪瓒 《画竹赠申彦学》诗:“写出无声断肠句,鷓鴣嗁处竹苍苍。” 茅盾 《子夜》六:“他这无声的温柔的抗议,可以引出 林佩珊 的几句话。”  ——《漢語大詞典》
曙光 shǔ guāng
(1).黎明的阳光。 唐太宗 《除夜》诗:“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明 高启 《御沟观鹅》诗:“白雪泛金塘,羣翻动曙光。” 丁玲 《阿毛姑娘》:“她趁着一点点曙光跑出家门。”
(2).比喻美好的前景。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九》:“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  ——《漢語大詞典》
射 shè/yè/yì《國語辭典》

射 [ shè ]

  1. 用推力或彈力等送出弓箭、炮彈或某種物體。如:「發射」、「注射」、「掃射」、「噴射」。
  2. 猜度、猜測。如:「金銀銅鐵射一地名。」
  3. 用言語文字暗示或中傷。如:「影射」。《資治通鑑·卷一四·漢紀六·文帝前六年》:「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4. 光線映照。如:「反射」、「折射」、「光芒四射」。
  1. 有關放箭技能的訓練。《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射 [ yì ]

  1. 參見「無射 」條。

射 [ shí ]

  1. 放箭使中目標物。《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射 [ yè ]

  1. 參見「射干」、「僕射」等條。
寒色 hán sè
(1).感到寒冷时的气色。《敦煌变文集·孝子传》:“父密察之,知 騫 有寒色,父以手抚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宋史·杨业传》:“ 代 北苦寒,人多服毡罽, 业 但挟纊,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 业 怡然无寒色。”
(2).寒冷时节的颜色、景色。如枯草、秃枝、荒凉的原野的颜色。 唐 宋之问 《题张老松树》诗:“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 盛子昭 《寒山行旅图》绢本,立幅宽三尺五寸,高亦如之。树木槎枒,万山寒色,渔舟一叶,江雁羣飞。”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万里奇游,饥寒之国。闻说道‘胡天八月雪’,可也只萧萧秋意,依依寒色。”
(3).犹寒气。 宋 梅尧臣 《王龙图知江陵》诗:“行车践残雪,寒色犯轻裘。” 清 陆嵩 《新年作》诗:“愿得东风起南陌,催动春光散寒色。” 朔望 《英雄碑前的花朵》诗:“暮靄到 前门 ,沉沉絶市声。非因寒色重,默悼党人魂。”
(4).给人以寒冷感觉的颜色。 明 申时行 《应制题扇》诗:“羣芳烂熳吞春辉,双燕差池雪羽飞。玳瑁梁间寒色莹,水晶帘外曙光微。”此指白色。
(5).美术上指青、绿、紫等颜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