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结九秋霰,流膏为茯苓。

李益唐代〕《罢秩后入华山采茯苓逢道者

委绶来名山,观奇恣所停。山中若有闻,言此不死庭。
遂逢五老人,一谓西岳灵。或闻樵人语,飞去入昴星。
授我出云路,苍然凌石屏。视之有文字,乃古黄庭经。
左右长松列,动摇风露零。上蟠千年枝,阴虬负青冥。
下结九秋霰,流膏为茯苓。取之砂石间,异若龟鹤形。
况闻秦宫女,华发变已青。有如上帝心,与我千万龄。
始疑有仙骨,炼魂可永宁。何事逐豪游,饮啄以膻腥。
神物亦自閟,风雷护此扃。欲传山中宝,回策忽已暝。
乃悲世上人,求醒终不醒。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下结九秋流膏茯苓

下结(下结)
唐 李益 罢秩后入华山采茯苓逢道者 下结九秋霰,流膏为茯苓。  ——《骈字类编》
九秋 jiǔ qiū
(1).指秋天。 晋 张协 《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 唐 杜甫 《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 华罗庚 《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
(2).指九月深秋。 唐 陆畅 《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
(3).九年。 汉 张衡 《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 唐 刘禹锡 《谪九年赋》:“古称思妇,已歷九秋,未必有是,举为深愁。” 傅敷 《次韵和湘荃、梦蘧联句即寄》:“九秋客思三更梦,一夜西风满地霜。”
(4).曲名。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丹脣含《九秋》。”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  ——《漢語大詞典》
霰 xiàn《國語辭典》

霰 [ xiàn ]

  1. 雨点遇冷空气凝成的雪珠,降落时呈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降于下雪之前。如:「雨霰」、「霜霰」。宋·欧阳修〈玉楼春·春山敛黛低歌扇〉词:「洛城春色待君来,莫到落花飞似霰。」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正飞绵作雪,落红成霰。」
流膏 liú gāo
(1).流脂;流出油脂。 晋 木华 《海赋》:“颅骨成岳,流膏为渊。” 宋 梅尧臣 《和蔡仲谋苦热》:“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2).滋润土壤的雨水。借指恩泽。《管子·度地》:“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民得其饶,是谓流膏。” 唐 李咸用 《同友生春夜闻雨》诗:“此时童叟浑无梦,为喜流膏润穀芽。”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茯苓 fú líng
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中医用以入药,有利尿、镇静等作用。《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高诱 注:“茯苓,千岁松脂也。” 唐 贾岛 《赠牛山人》诗:“二十年中饵茯苓,致书半是 老君 经。”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医方》:“茯苓久服之,颜色悦泽,能灭瘢痕。” 清 陈维嵩 《洞仙歌·题〈采芝图〉为顾卓侯赋》词:“戏劚茯苓归,封寄 轩辕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