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失却拦腰帛,笑倒东村王大伯。

释宗印宋代〕《偈颂八首

铁昆仑儿吃一攧,南海波舞不彻。
夜半失却拦腰帛,笑倒东村王大伯。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夜半失却拦腰东村大伯

夜半 yè bàn
(1).半夜。《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 关 。夜半至 函谷关 。” 唐 白居易 《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地震定数》:“一日,宿 孙村 马铺中,风电阴黑,夜半有急叩门者。”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
(2).古代十二时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子时。《素问·三部九候论》:“病水者,以夜半死。”参见“ 十二时 ”。  ——《漢語大詞典》
失却 shī què
失掉。 唐 王建 《失钗怨》诗:“贫女铜釵惜於玉,失却来寻三日哭。” 清 李渔 《玉搔头·抗节》:“只是一件,从来替妇人写像的,多要添饰风姿,反失却本来面目。” 吴组缃 《山洪》三五:“说敌兵都穿的皮鞋,连日走山路,脚板起泡溃烂,多数寸步难移,失却了斗志。”  ——《漢語大詞典》
拦腰(攔腰)lán yāo
(1).对着腰,当腰。《水浒传》第三二回:“拦腰抱住,把臂拖回。”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身上穿一件破棉袄,拦腰拴一根草绳。”
(2).从半中央。 茅盾 《惊蛰》:“倒挂在柳枝上的蝙蝠大发议论正到了淋漓尽致的当儿,猛然被豪猪先生那一声‘呸’,拦腰打断了。”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凡是自己清楚的事,认为旁人也清楚,有时拦腰说上一句,叫人摸不着头脑。”  ——《漢語大詞典》
帛 bó《國語辭典》

帛 [ bó ]

  1. 丝织品的总称。如:「帛书」、「绢帛」、「帛画」。《孟子·梁惠王上》:「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 姓。如汉代有帛敞。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倒 dǎo/dào《國語辭典》

倒 [ dǎo ]

  1. 人或竖立的物体因本身或外来因素而横躺下来。如:「跌倒」、「摔倒」、「卧倒」、「大水冲倒龙王庙」。《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2. 垮台、失败。如:「倒闭」、「倒台」。《三国志·魏书·卷九·曹爽传》「夷三族」句下裴松之注引魏略:「卿用读书何为耶!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我们的生意,已经倒了。」
  3. 声音沙哑。如:「听说那位名演员近日嗓子倒了,正在休息当中。」
  4. 北平方言:➊ ​ 指商家把整批货物或全部店里的物品顶让给别人。如:「将铺子倒出去。」《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东头街上谈家当铺折了本,要倒与人。现在有半楼货,值得一千六百两。」➋ ​ 指转移、更换、对调。如:「倒手」、「两张桌子对倒一下。」

倒 [ dào ]

  1. 上下前后相反,或互相更换。《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朱子语类·卷七一·易·复》:「如人善端初萌,正欲静以养之,方能盛大。若如公说,却是倒了。」
  2. 把物体或液体倾倒出来。如:「倒茶水」、「倒垃圾」。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开筵交履舄,烂漫倒家酿。」
  3. 向后退。如:「倒车」、「倒退」。
  4. 违逆、不顺。《韩非子·难言》:「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
  1. 反而。表出乎意料之外。《红楼梦·第二二回》:「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你老人家不说今日要歇半天儿吗?怎的倒这么早就来了。」
  2. 却。《朱子语类·卷三九·论语·先进篇上》:「如今人恁地文理细密,倒未必好,宁可是白直粗疏底人。」《红楼梦·第一九回》:「你倒说说,我还要怎么留你?我自己也难说了。」
  3. 反过来、相反的。如:「海水倒灌」、「倒挂金钩」。唐·徐凝〈杭州祝涛头〉诗二首之二:「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东村(东村)
宋 刘子翚 谕俗 其二 东村但蒿莱,死者无人哭。  ——《骈字类编》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大伯 dà bó
(1).称老年男子。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二折:“是谁吖吖地叫一声 薛大伯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大伯在草厅上坐道:‘交他来见我。’”
(2). 宋 时称饮食行业的年轻伙计。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子,皆通谓之‘大伯’。”
(3).父亲的长兄。 鲁迅 《呐喊·故乡》:“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称丈夫的哥哥。 鲁迅 《彷徨·祝福》:“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
古称门官之长。《左传·庄公十九年》:“ 楚 人以为大閽,谓之大伯。” 孔颖达 疏:“大伯,伯,长也。为门官之长也。” 陆德明 释文:“大伯音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