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默坐 mò zuò
(1).指无所建言,尸位不视事。 清 王充 《论衡·量知》:“默坐朝廷,不能言事,与尸无异。”
(2).无言静坐。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默坐念语笑,痴如遇寒蝇。”《花月痕》第三六回:“ 采秋 倚枕默坐。” 郭沫若 《北伐途次》一:“我自己觉得很有点没趣,就像做错了什么事的小孩子一样,只好远远地退在另一边的车角上去默坐起来。” ——《漢語大詞典》
(2).无言静坐。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默坐念语笑,痴如遇寒蝇。”《花月痕》第三六回:“ 采秋 倚枕默坐。” 郭沫若 《北伐途次》一:“我自己觉得很有点没趣,就像做错了什么事的小孩子一样,只好远远地退在另一边的车角上去默坐起来。” ——《漢語大詞典》
深闺(深閨)shēn guī
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杨 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欲聘深闺窈窕娘,试商量, 文园 病客,可遂求凰?” 鲁迅 《呐喊·阿Q正传》:“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 ——《漢語大詞典》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动-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形-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名- 之读音。
有余(有餘)yǒu yú
(1).有剩馀,超过足够的程度。《诗·小雅·都人士》:“匪伊垂之,带则有餘。”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事覈理擧,华不足而实有餘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老汉家里也非有餘,只因看见秀才如此困厄,量济一二,以尽地主之意。”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卷一:“士子各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餘,少者不过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餘。”
(2).犹有零。《战国策·齐策一》:“ 邹忌 脩八尺有餘,身体昳丽。”《史记·穰侯列传》:“ 穰侯 出 关 ,輜车千乘有餘。”《后汉书·刘虞传》:“旧 幽 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 青 冀 赋调二亿有餘,以给足之。”
(3).谓有馀味。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先生论史笔不难於简,难於有餘,最为高识名论。” ——《漢語大詞典》
(2).犹有零。《战国策·齐策一》:“ 邹忌 脩八尺有餘,身体昳丽。”《史记·穰侯列传》:“ 穰侯 出 关 ,輜车千乘有餘。”《后汉书·刘虞传》:“旧 幽 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 青 冀 赋调二亿有餘,以给足之。”
(3).谓有馀味。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先生论史笔不难於简,难於有餘,最为高识名论。” ——《漢語大詞典》
霜威 shuāng wēi
(1).寒霜肃杀的威力。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岂彫贞於岁暮,不受令於霜威。” 唐 王勃 《九日怀封元寂》诗:“九日郊原望,平野徧霜威。” 宋 曾巩 《赏南枝》词:“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羣卉争知。” 明 何景明 《答卢侍御樊氏洞中观梅见怀之作次韵》:“未假霜威同索笑,却因丽藻独伤春。”
(2).严威。《晋书·索綝传》:“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 唐 李白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诗:“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漢語大詞典》
(2).严威。《晋书·索綝传》:“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 唐 李白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诗:“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漢語大詞典》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 加剧:疾大~。
- 疏导:~九川。
-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 流入:东~于海。
觉 ( 覺 ) jué/jiào
觉 [ jué ]
-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知~。触~。视~。~察。
- 睡醒;醒悟:~悟。~醒。“~今是而昨非”。
-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睡了一大~。
袭衣(襲衣)xí yī
(1).尸衣。《礼记·士丧礼》“子羔之袭也” 唐 孔颖达 疏:“此明大夫死者袭衣称数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士丧礼褖衣》:“男子殊衣裳为之,谓之玄端。惟既死之袭衣,连衣裳为之,谓之褖衣。”
(2).古代行礼时,穿在裼衣外面的上衣。《礼记·曲礼下》“无藉者则袭” 唐 孔颖达 疏:“凡衣,近体有袍襗之属;其外有裘,夏月则衣葛;其上有裼衣;裼衣上有袭衣;袭衣之上有常著之服,则皮弁之属也。”
(3).成套衣服。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太祖 ﹞赐 去华 袭衣、银带,为右补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詔尚书左司郎中 汪应辰 宴 国 於 玉津园 ……加赐袭衣、金带、器、币有差。” ——《漢語大詞典》
(2).古代行礼时,穿在裼衣外面的上衣。《礼记·曲礼下》“无藉者则袭” 唐 孔颖达 疏:“凡衣,近体有袍襗之属;其外有裘,夏月则衣葛;其上有裼衣;裼衣上有袭衣;袭衣之上有常著之服,则皮弁之属也。”
(3).成套衣服。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太祖 ﹞赐 去华 袭衣、银带,为右补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詔尚书左司郎中 汪应辰 宴 国 於 玉津园 ……加赐袭衣、金带、器、币有差。” ——《漢語大詞典》
裾 jū《國語辭典》
裾 [ jū ]
名- 衣服的后襟。《尔雅·释器》:「衱谓之裾。」晋·郭璞·注:「衣后襟也。」《汉书·卷五一·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宋·文同〈晚至村家〉诗:「旧裾飘风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