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微 wēi《國語辭典》
微 [ wéi ]
動- 隱匿。《說文解字·彳部》:「微,隱行也。」《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
- 無、沒。《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史記·卷八七·李斯傳》:「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
- 非、不是。《詩經·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遊。」《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然而以理義斲削,神農黃帝猶有可非,微獨舜湯。」
- 精妙幽深。《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
- 細小。如:「細微」、「具體而微」。
- 卑賤。如:「人微言輕」、「出身寒微」。《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聊齋志異·卷一○·臙脂》:「而又念其出身微,且日登公堂,為千人所窺指。」
- 衰落。如:「衰微」。《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
- 少。《禮記·祭義》:「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 昏暗不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文選·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 暗中、祕密。如:「微行」。《漢書·卷四五·伍被傳》:「淮南王陰有邪謀,被數微諫。」唐·柳宗元〈童區寄傳〉:「童微伺其睡,以縳背刃,力上下得絕。」
- 伺探。《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漢書·卷九二·游俠傳·郭解傳》:「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
- 稍、略。如:「稍微」、「略微」。《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含喜微笑,竊視流眄。」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微虎。
微 [ wēi ]
- (一)之又音。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动-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蒲萄 pú táo
(1).见“ 葡萄 ”。
(2).古代骏马名。 ——《漢語大詞典》
(2).古代骏马名。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熏灼 xūn zhuó
亦作“燻灼”。
(1).烧炙。 明 杨仪 《高坡异纂》卷中:“明旦,忽书中烟起,发视之,惟纸灰一幅宛然,书无纤毫熏灼痕也。”
(2).指如火烧炙。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昔者 玄石 好酒,为酒困,五臟熏灼,肌骨蒸煮如裂。” 清 唐孙华 《摇扇》诗:“炎歊熏灼苦连旬,赖有蒲葵巧製新。”
(3).喻声威气势逼人。亦喻指逼人的声威气势。《汉书·叙传上》:“ 建始 、 河平 之际, 许班 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九域耸其风尘,四海叠其燻灼。”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昔我 宪宗章武皇帝 ,熏灼威名,兵定八极。”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序》:“故 真定王 再入中书,权贵德望燻灼天下。朝臣得一见与语者,自以为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当 和珅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於纠劾。”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投虎’、‘割席’、‘名流’的熏灼之状,竟至于斯,则虽报以恶声,亦不为过。” ——《漢語大詞典》
(1).烧炙。 明 杨仪 《高坡异纂》卷中:“明旦,忽书中烟起,发视之,惟纸灰一幅宛然,书无纤毫熏灼痕也。”
(2).指如火烧炙。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昔者 玄石 好酒,为酒困,五臟熏灼,肌骨蒸煮如裂。” 清 唐孙华 《摇扇》诗:“炎歊熏灼苦连旬,赖有蒲葵巧製新。”
(3).喻声威气势逼人。亦喻指逼人的声威气势。《汉书·叙传上》:“ 建始 、 河平 之际, 许班 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九域耸其风尘,四海叠其燻灼。”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昔我 宪宗章武皇帝 ,熏灼威名,兵定八极。”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序》:“故 真定王 再入中书,权贵德望燻灼天下。朝臣得一见与语者,自以为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当 和珅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於纠劾。”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投虎’、‘割席’、‘名流’的熏灼之状,竟至于斯,则虽报以恶声,亦不为过。” ——《漢語大詞典》
而况(而況)ér kuàng
亦作“ 而况 ”。 连词。何况。《易·乾》:“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但见问而尚羞之,而况乃与为诈以伐 吴 乎!” 宋 欧阳修 《怀嵩楼晚饮》诗:“一来勤已多,而况欲久留。” 明 刘基 《郁离子·戚之次且》:“夫以其父之老与其母之言且不听也,而况於疏远之人乎?” 茅盾 《创造》:“我导引你留心政治,但并不以为当即可以钻进实际政治--而况又是不健全不合法的政治运动。” ——《漢語大詞典》
梁栋(梁棟)liáng dòng
栋梁。比喻担任国家重任的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士阶条例》:“并拟省试、京试俱三年一次,考约士移於七月秋凉之时,俾士子等得以宽期习练,庶可倍获真材,储为樑栋。”
(1).屋宇的大梁。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窻户里。” 宋 黄庭坚 《题王仲弓兄弟巽亭》诗:“里中多佳树,与世作梁栋。”
(2).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大夫 文种 者,国之梁栋,君之爪牙。”《隋书·李景传》:“ 杨玄感 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 景 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渡江》:“你自昔翩翩雄恣,英名彻遐邇,是王家梁栋,天府彝鼒。” 何其芳 《哭周恩来同志》诗:“一身真比 泰山 重,万口交称梁栋倾。” ——《漢語大詞典》
(1).屋宇的大梁。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窻户里。” 宋 黄庭坚 《题王仲弓兄弟巽亭》诗:“里中多佳树,与世作梁栋。”
(2).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大夫 文种 者,国之梁栋,君之爪牙。”《隋书·李景传》:“ 杨玄感 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 景 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渡江》:“你自昔翩翩雄恣,英名彻遐邇,是王家梁栋,天府彝鼒。” 何其芳 《哭周恩来同志》诗:“一身真比 泰山 重,万口交称梁栋倾。”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桷 jué《國語辭典》
桷 [ jué ]
名- 方形的屋椽,即榱。《说文解字·木部》:「桷,榱也,椽方曰桷。」《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序》:「及周室衰,礼法堕,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棁。」
榱 cuī《國語辭典》
榱 [ cuī ]
名- 屋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侨将厌焉。」《聊斋志异·卷四·续黄粱》:「入家,则非旧所居第,绘栋雕榱,穷极壮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