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肃肃(肅肅)sù sù
(1).恭敬貌。《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毛 传:“肃肃,敬也。” 汉 扬雄 《河东赋》:“穆穆肃肃,蹲蹲如也。” 明 方孝孺 《郊祀颂》:“斋于祠宫,盛服儼恪,肃肃于动,栗栗于言,上帝在兹,敢有弗虔。”
(2).严正貌。《诗·小雅·黍苗》:“肃肃 谢 功, 召伯 营之。” 郑玄 笺:“肃肃,严正之貌。” 汉 班固 《十八侯铭·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肃肃御史,以武以文,相 赵 距 吕 ,志安君身。”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 贞观 之末,有 昭庆 大法师,魁岸堂堂,威仪肃肃。” 清 龚自珍 《题鹭津上人书册》诗:“气庄志定欬肃肃,笔冲墨粹神亭亭。”
(3).疾速貌。《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毛 传:“肃肃,疾貌。” 汉 秦嘉 《留郡赠妇》诗之三:“肃肃僕夫征,鏘鏘扬和铃。” 唐 杜甫 《喜晴》诗:“出廓眺西郊,肃肃春增华。” 赵朴初 《南京访梅园新村》诗:“晨征肃肃访 梅园 ,犹有梅花着意妍。”
(4).形容网目细密。《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马瑞辰 通释:“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 闻一多 《古典新义·诗经新义五》:“肃当读为缩,缩犹密也……《诗》‘肃肃’,即‘缩缩’、‘数数’,网目细密之貌也。”
(5).阴沉;萧瑟;清冷。《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晋 潘岳 《寡妇赋》:“墓门兮肃肃,脩陇兮峩峩。” 宋 范成大 《寒夜》诗:“肃肃月浸树,满庭穠李花。” 清 魏源 《中四明山》诗之二:“肃肃空明气,时与诸天遇。”
(6).清幽;静谧。 汉 张衡 《思玄赋》:“出 紫宫 之肃肃兮,集 大微 之閬閬。” 唐 沈佺期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夫人阁》之二:“肃肃槐庭午,沉沉玉漏稀。”
(7).象声词。鸟羽、虫翅的振动声。《诗·小雅·鸿雁》:“鸿鴈于飞,肃肃其羽。” 毛 传:“肃肃,羽声也。”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螿啼。” 唐 畅当 《自平阳馆赴郡》诗:“溶溶山雾披,肃肃沙鷺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鳶肃肃展翼,似鶼鶼之鸟,比翼而飞。”
(8).象声词。风声。《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南崖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 宋 苏轼 《寿星院寒碧轩》诗:“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清 孙枝蔚 《乌夜啼》诗:“北风肃肃雁不至,残灯欲灭还復燃。”
(9).象声词。泛指其它声音。 唐 杜甫 《春远》诗:“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明 徐祯卿 《杂谣》:“狗觫觫,鸡鸣飞上屋,风吹门前草肃肃。” 清 梁廷楠 《夷氛闻记》:“火箭巨弹,自下上者,肃肃过耳畔, 芳 谈笑自若。” ——《漢語大詞典》
(2).严正貌。《诗·小雅·黍苗》:“肃肃 谢 功, 召伯 营之。” 郑玄 笺:“肃肃,严正之貌。” 汉 班固 《十八侯铭·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肃肃御史,以武以文,相 赵 距 吕 ,志安君身。”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 贞观 之末,有 昭庆 大法师,魁岸堂堂,威仪肃肃。” 清 龚自珍 《题鹭津上人书册》诗:“气庄志定欬肃肃,笔冲墨粹神亭亭。”
(3).疾速貌。《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毛 传:“肃肃,疾貌。” 汉 秦嘉 《留郡赠妇》诗之三:“肃肃僕夫征,鏘鏘扬和铃。” 唐 杜甫 《喜晴》诗:“出廓眺西郊,肃肃春增华。” 赵朴初 《南京访梅园新村》诗:“晨征肃肃访 梅园 ,犹有梅花着意妍。”
(4).形容网目细密。《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马瑞辰 通释:“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 闻一多 《古典新义·诗经新义五》:“肃当读为缩,缩犹密也……《诗》‘肃肃’,即‘缩缩’、‘数数’,网目细密之貌也。”
(5).阴沉;萧瑟;清冷。《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晋 潘岳 《寡妇赋》:“墓门兮肃肃,脩陇兮峩峩。” 宋 范成大 《寒夜》诗:“肃肃月浸树,满庭穠李花。” 清 魏源 《中四明山》诗之二:“肃肃空明气,时与诸天遇。”
(6).清幽;静谧。 汉 张衡 《思玄赋》:“出 紫宫 之肃肃兮,集 大微 之閬閬。” 唐 沈佺期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夫人阁》之二:“肃肃槐庭午,沉沉玉漏稀。”
(7).象声词。鸟羽、虫翅的振动声。《诗·小雅·鸿雁》:“鸿鴈于飞,肃肃其羽。” 毛 传:“肃肃,羽声也。”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螿啼。” 唐 畅当 《自平阳馆赴郡》诗:“溶溶山雾披,肃肃沙鷺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鳶肃肃展翼,似鶼鶼之鸟,比翼而飞。”
(8).象声词。风声。《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南崖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 宋 苏轼 《寿星院寒碧轩》诗:“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清 孙枝蔚 《乌夜啼》诗:“北风肃肃雁不至,残灯欲灭还復燃。”
(9).象声词。泛指其它声音。 唐 杜甫 《春远》诗:“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明 徐祯卿 《杂谣》:“狗觫觫,鸡鸣飞上屋,风吹门前草肃肃。” 清 梁廷楠 《夷氛闻记》:“火箭巨弹,自下上者,肃肃过耳畔, 芳 谈笑自若。” ——《漢語大詞典》
衣冠 yī guān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 孔子 衣冠琴车书,至于 汉 二百餘年不絶。”
(2).泛指衣着,穿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 明 钱澄之 《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 汉 年。” 徐迟 《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
(3).专指礼服。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4).代称缙绅、士大夫。《汉书·杜钦传》:“ 茂陵 杜鄴 与 钦 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 钦 为‘盲 杜子夏 ’以相别。” 颜师古 注:“衣冠谓士大夫也。”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高公 见他説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 高旭 《元旦》诗:“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
(5).借指文明礼教。《宋史·胡铨传》:“ 秦檜 ,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
穿衣戴冠。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孔子 见 子桑伯子 , 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説而文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华原郡王 , 燕王 子也,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 荷生 衣冠升帐,中军传呼 倭 目一人进见。” ——《漢語大詞典》
(2).泛指衣着,穿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 明 钱澄之 《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 汉 年。” 徐迟 《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
(3).专指礼服。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4).代称缙绅、士大夫。《汉书·杜钦传》:“ 茂陵 杜鄴 与 钦 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 钦 为‘盲 杜子夏 ’以相别。” 颜师古 注:“衣冠谓士大夫也。”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高公 见他説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 高旭 《元旦》诗:“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
(5).借指文明礼教。《宋史·胡铨传》:“ 秦檜 ,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
穿衣戴冠。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孔子 见 子桑伯子 , 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説而文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华原郡王 , 燕王 子也,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 荷生 衣冠升帐,中军传呼 倭 目一人进见。” ——《漢語大詞典》
朝 zhāo/cháo《國語辭典》
朝 [ zhāo ]
名- 早晨。如:「春朝」。《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 日、天。如:「有朝一日」、「成功在今朝」。《孟子·告子下》:「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 有活力的。如:「朝氣蓬勃」。
朝 [ cháo ]
動- 古代見人皆稱「朝」。多用於卑見尊、下見上。如臣下進見君長、晚輩問候長輩。諸侯相拜見也稱為「朝」。《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將朝王。」
- 參拜神明。如:「朝聖」、「朝山」。《花月痕·第三回》:「前年三月初三夜,忽來與我作別,說要去南海朝觀音。」
- 對、向。如:「朝東」、「朝前」。
- 舊時君王聽政、辦事的地方。如:「朝廷」。《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 某一世系帝王的統治時期,或某位君王的統治時期。如:「漢朝」、「唐朝」、「崇禎朝」。
-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帝所 dì suǒ
天帝或天子居住的地方。《史记·赵世家》:“ 简子 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於钧天。’” 南朝 梁 沈约 《三朝雅乐歌·寅雅》:“礼莫违,乐具举;延藩辟,朝帝所。”《新唐书·裴矩传》:“蛮夷嗟咨,谓中国为‘仙宸帝所’。” 宋 苏辙 《司马公挽词》:“封章留帝所,德泽在人心。” 宋 李清照 《渔家傲》词:“彷彿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行 háng/xíng《國語辭典》
行 [ xíng ]
动-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难行」、「锦衣夜行」。《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王维〈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往。《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 韵〉:「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 移动、流动。如:「运行」。《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杜甫〈梦李白〉诗二首之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 流通。如:「流行」、「风行一时」、「通行全国」、「发行报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做、从事。如:「行医」、「行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 实施。《易经·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唐·孔颖达·正义:「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
- 经历。《聊斋志异·卷二·侠女》:「行年二十有五,伉俪犹虚。」
- 可以。如:「行不行?」、「行!放手去做吧!」、「做事只要尽心尽力就行了。」
- 道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 行书的简称。如:「行草」、「行楷」。
- 一种乐府和古诗的体裁。如:〈短歌行〉、〈琵琶行〉、〈饮马长城窟行〉。
- 量词。计算酌酒奉客的单位。汉·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 姓。如汉代有行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能干、干练。如:「你真行。」、「他在这方面行得很。」
- 不久、将要。如:「行将就木」。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 且。《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行 [ háng ]
名- 行列。直列为行,横排为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 兄弟姐妹长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 量词。计算成排东西的单位。如:「一行树」、「一目十行」。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营业交易的机构。如:「银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库」。
- 职业。如:「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三句话不离本行」。
- 表处所,用于人称之后。宋·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词:「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浒传·第一四回》:「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行 [ xìng ]
名- 行为举止。如:「品行」、「操行」、「兽行」、「德行」。《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行 [ hàng ]
- 参见「行行」、「树行子」等条。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名-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游遨(遊遨)yóu áo
嬉游;游逛。《三国志·魏志·吴质传》“封列侯”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始 质 为单家,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沉浮。” 唐 虚中 《赠秀才》诗:“ 筠阳 多胜致,夫子纵游遨。”参见“ 遨游 ”。
亦作“ 游敖 ”。亦作“ 游驁 ”。 漫游,游历。《诗·齐风·载驱》:“ 鲁 道有荡, 齐子 游敖。”一本作“ 游遨 ”。 朱熹 集传:“游遨,犹翱翔也。” 陈奂 传疏:“游敖,犹敖游也。”《鹖冠子·王鈇》:“游敖同品,祭祀同福,死生同爱,祸灾同忧。”《吕氏春秋·察今》“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汉 高诱 注:“驁,千里马名也。王者乘之游驁,因曰驥驁也。”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乘良策肥,千里游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左太冲 絶丑,亦復效 岳 游遨,於是羣嫗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明 陈献章 《漫题》诗之二:“饭蔬食饮水,曲肱谢游遨。”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然而鵾鹏化焉,蛟龙藏焉,万宝之都,而吞舟之鱼所乐而游遨也。” 清 唐孙华 《时世公子行》:“昔闻承平贵公子,软裘宝马夸游敖。” ——《漢語大詞典》
亦作“ 游敖 ”。亦作“ 游驁 ”。 漫游,游历。《诗·齐风·载驱》:“ 鲁 道有荡, 齐子 游敖。”一本作“ 游遨 ”。 朱熹 集传:“游遨,犹翱翔也。” 陈奂 传疏:“游敖,犹敖游也。”《鹖冠子·王鈇》:“游敖同品,祭祀同福,死生同爱,祸灾同忧。”《吕氏春秋·察今》“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汉 高诱 注:“驁,千里马名也。王者乘之游驁,因曰驥驁也。”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乘良策肥,千里游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左太冲 絶丑,亦復效 岳 游遨,於是羣嫗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明 陈献章 《漫题》诗之二:“饭蔬食饮水,曲肱谢游遨。”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然而鵾鹏化焉,蛟龙藏焉,万宝之都,而吞舟之鱼所乐而游遨也。” 清 唐孙华 《时世公子行》:“昔闻承平贵公子,软裘宝马夸游敖。”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