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家泛宅古无多,只有高人张志和。

洪遵宋代〕《次韵相兄航斋诗二首

浮家泛宅古无多,只有高人张志和。
心似虚舟元不系,泊然聊与世同波。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浮家泛宅无多只有高人张志

浮家泛宅 fú jiā fàn zhái
谓以船为家,浪迹江湖。《新唐书·隐逸传·张志和》:“ 颜真卿 为 湖州 刺史, 志和 来謁, 真卿 以舟敝漏,请更之。 志和 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 苕 霅 间。’” 宋 胡舜陟 《渔家傲》词:“今我緑蓑青箬笠,浮家泛宅烟波逸。” 清 蒋士铨 《第二碑·寻诗》:“老夫野鹤閒云,浮家泛宅,未足繫人齿颊。” 李光 《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浮家泛宅 梨川 梦,寻壑经邱 栗里 情。”  ——《漢語大詞典》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1.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2.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4. 姓。如汉代有古霸。
  1.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无多(無多)wú duō
没有多少。 唐 杜荀鹤 《和友人寄孟明府》:“莫嫌月入无多俸,须喜秋来不废吟。” 清 周亮工 《郭去问还家未半载复作章贡之行送之》诗:“乱后还家庆更生,无多日月復成行。”  ——《漢語大詞典》
只有 zhǐ yǒu
(1).唯有,仅有。 宋 苏轼 《和陈述古拒霜花》:“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煢然孤独,无与晤语,只有一塔墓室可以厝骸,可以娱老。” 老舍 《黑白李》:“我只有这么一个弟弟。”
(2).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现代汉语中下文多与“才”或“方”呼应。 唐 韩愈 《皇太后挽歌》之三:“只有朝陵日,粧奩一暂开。” 宋 苏轼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复过虔再次前韵》:“只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 。  ——《漢語大詞典》
高人 gāo rén
(1).超人,不同凡俗。《商君书·更法》:“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惊於民。” 蒋礼鸿 锥指:“高人,过人也。”
(2).指才识超人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余閲见知名之高人,洽闻之硕儒,果以穷理尽性,研覈有无者多矣。” 宋 苏轼 《净因院画记》:“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文汇报》1992.2.6:“不知是哪位高人一语道破:‘观众是傻子,演员是疯子,导演是骗子。’”
(3).志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修道者。《晋书·邵续传》:“ 续 既为 勒 ( 石勒 )所执,身灌园鬻菜,以供衣食。 勒 屡遣察之,叹曰:‘此真高人矣。不如是,安足贵乎!’” 唐 李咸用 《题刘处士居》诗:“干戈谩道因天意, 渭水 高人自钓鱼。”《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听见就像神附着的发了疯,从此不应考了,要做个高人。”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终于还引动了 首阳村 的第一等高人 小丙君 。”  ——《漢語大詞典》
张志(張志)zhāng zhì
(1).同“ 张致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你莫道,没这样儿。苦欺它道没张志!” 钱南扬 校注:“张志,犹云样子。”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八出:“休得听闲説是非,劝娘行也休得呕气。这般闲争甚巴臂,傍人听是何张志。” 明 《杀狗记·蒋园结义》:“对面间枉屈人,甚张志。”
(2).方言。谓注意衣着仪表。 明 沈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脩边幅曰张志。”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