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劲羽,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

李治唐代〕《迈陂塘·雁双双

雁双双,正分汾水,回头生死殊路
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
摧劲羽,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
诗翁感遇。把江北江南,
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

仍为汝,小草幽兰丽句,
声声字字酸楚。拍江秋影今何在?
宰木欲迷堤树。霜魂苦,
算犹胜,王嫱青冢贞娘墓。
凭谁说与?叹鸟道长空,
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万一幽冥逢处

摧 cuī《國語辭典》

摧 [ cuī ]

  1. 折断。如:「摧折」、「摧枯拉朽」。《说文解字·手部》:「摧,折也。」《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2. 毁坏、崩塌。如:「摧毁」、「无坚不摧」。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元·关汉卿《拜月亭·楔子》:「虽是这战伐,负著个天摧地塌。」
  3. 挫折、压抑。《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
  4. 伤害。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二:「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心。」唐·李白〈长相思〉诗:「长相思,摧心肝。」
劲 ( 勁 ) jìn/jìng
劲 [ jìn ]
  1. 力气,力量:~头。费~。干~。
  2. 精神,情绪,兴趣:干活儿起~儿。这部电影真没~。
劲 [ jìng ]
  1. 坚强有力:~敌。~旅。~拔。~悍。~挺。~秀。~直。~松。强~。刚~。疾风知~草。
羽 yǔ《國語辭典》

羽 [ yǔ ]

  1. 鸟类的毛。《易经·渐卦·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
  2. 鸟类或飞虫的翅膀。《礼记·月令》:「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汉·张衡〈七辩〉:「京城阿缟,譬之蝉羽。」
  3. 鸟类的代称。如:「羽族」。《文选·曹植·七启》:「野无毛类,林无羽群。」
  4. 古代舞者拿在手上的装饰物,以雉尾制成。《淮南子·时则》:「命乐师修鼗鼙玲瑟管箫,调竽曕,饰钟磬,执干戚戈羽。」
  5. 古代五音之一。《吕氏春秋·孟冬纪·孟冬》:「其虫介,其音羽。」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6. 箭。《文选·鲍照·拟古诗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唐·王涯〈陇上行〉:「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7. 同党、朋友、喽啰。如:「党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立有闲,时季羽在侧 。」
  8. 钓鱼用的浮标。《吕氏春秋·离俗览·离俗》:「鱼有大小,饵有宜适,羽有动静。」
  9.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羽颉。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以羽毛制成的。如:「羽扇纶巾」。《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
倘 tǎng/cháng《國語辭典》

倘 [ tǎng ]

  1. 或然、如果。如:「倘然」、「倘若」。《儒林外史·第三回》:「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

倘 [ cháng ]

  1. 参见「倘佯 」条。
万一(萬一)wàn yī
(1).万分之一。表示极少的一部分。《文子·下德》:“ 老子 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治之臣不万一,以不世出求不万一,此至治所以千岁不一也。’”《后汉书·张俊传》:“陛下德过天地,恩重父母,诚非臣 俊 破碎骸骨,举宗腐烂,所报万一。” 宋 岳飞 《五岳祠盟记》:“余发愤 河 朔,起自 相臺 ,总髮从军,歷二百餘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亦且快国讎之万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况君所赠,曾不及 五陵 豪富之万一。”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批评家为主义而战,为真理而战,原是正当的天职;不过为尊重主义起见……总应该采取严肃的态度,堂堂正正地布出论阵来,也才能使人心服,才能勉尽其天职于万一。”
(2).指可能性极小的意外的情况。 宋 王安石 《感事》诗:“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二:“他交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五章:“为了防止万一,一向机警的 郭祥 ,把小鬼班派到前面搜索,随后带队下山,向村庄前进。”
(3).连词。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六:“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之。” 宋 史达祖 《东风第一枝·春雪》词:“怕凤靴挑菜归来,万一 灞桥 相见。” 清 侯方域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万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穷,倒行而逆施。”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厚情,许他一个烈字。”  ——《漢語大詞典》
幽冥 yōu míng
(1).玄远;微妙。《淮南子·说山训》:“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后汉书·冯衍传下》:“ 衍 闻明君不恶切慤之言,以测幽冥之论。”《云笈七籤》卷四四:“太上玄一,九星吐精;三五七变,洞观幽冥。”
(2).幽暗;黑暗。 汉 王符 《潜夫论·明忠》:“夫术之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餘;有餘,故能兼四海,而照幽冥。” 徐迟 《牡丹》:“ 魏紫 感到大地在她足下裂开一道缝,她往下掉落到幽冥的深渊中。”
(3).引申为暗地里,暗中。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世称 柳下惠 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
(4).暗昧;昏庸。《汉书·刘歆传》:“至於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 颜师古 注:“幽冥,犹暗昧也。”
(5).幽僻;荒远。《汉书·贾捐之传》:“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饥饉,保全元元也。”
(6).地府;阴间。《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嗟乎夫子,永安幽冥;人谁不没,达士徇名。” 吕向 注:“幽冥,地下也。” 唐 白居易 《祭弟文》:“岂幽冥道殊,莫苦拘碍;将情爽迁散,杳无觉知。”《明史·刑法志二》:“而不知彼所戕害者,皆含冤蓄愤於幽冥之中。” 戴望舒 《祭月》诗:“他一定是瘦了,过着飘泊的生涯,在幽冥中,但他的忠诚的目光是永远保留着的。”
(7).借指死者。《晋书·礼志中》:“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终苴絰於草土,以存此痛。”  ——《漢語大詞典》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逢处(逢處)féng chǔ
到处,随处。 唐 吴融 《途中见杏花》诗:“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