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元彭致中鸣鹤余音卷六,载前两首,并未注名氏。
水竹之居。吾爱吾庐。石粼粼、乱砌阶除。轩窗随意,小巧规模。却也清幽,也潇洒,也安舒。懒散无拘。此等如何。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赢得工夫。好炷些香,图些画,读些书。首,注引笔记,不知是何笔记。前两首又见沈雄古今词话卷下。据元彭致中鸣鹤余音卷六,载前两首,并未注名氏。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据 ( 據 ) jù/jū《國語辭典》
据 [ jū ]
- 参见「[[拮据]]」条。
元 yuán《國語辭典》
元 [ yuán ]
名- 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 量词。计算钱币的单位。一元等于十角。如:「十元」、「五十元」。通「圆」。
- 代数式中,表示未知数的文字称为「元」。如:「一元一次方程式」。
- 朝代名。参见「元朝 」条。
- 姓。如唐代有元稹。
- 为首的。如:「元凶」、「元首」。
- 开始的、第一的。如:「元年」、「元旦」。
- 大的。《书经·大禹谟》:「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
- 善的。《书经·舜典》:「柔远能迩,惇德允元。」《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抨巫咸以占梦兮,迺贞吉之元符。」
- 基本的。如:「元素」。
彭 péng/bāng《國語辭典》
彭 [ péng ]
名- 地名。春秋郑邑。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中牟县境内。
- 姓。如清代有彭孙贻。
致 ( 緻 ) zhì《國語辭典》
致 [ zhì ]
动- 给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晋书·卷四三·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 达到。《庄子·外物》:「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 传达、表示。《诗经·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赉孝孙。」《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仗节统事,州邵莫不奉牋致敬。」
- 招引、延揽。《易经·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汉书·卷三九·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 归还、退回。《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 尽心、尽力。《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推极、穷究。《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旨趣、意态。《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 事物的道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
中鸣(中鳴)zhōng míng
(1).一种较为低沉的声调。《晋书·乐志下》:“角,説者云, 蚩尤 氏帅魑魅与 黄帝 战於 涿鹿 ,帝乃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其后 魏武 北征 乌丸 ,越沙漠而军士思归,於是减为中鸣,而尤更悲矣。”
(2).吹奏乐器名。《隋书·礼仪志三》:“前部鼓吹一部,小鼓及鼙,长鸣、中鸣等各十八具,掆鼓、金鉦各二具。” ——《漢語大詞典》
(2).吹奏乐器名。《隋书·礼仪志三》:“前部鼓吹一部,小鼓及鼙,长鸣、中鸣等各十八具,掆鼓、金鉦各二具。” ——《漢語大詞典》
鹤 ( 鶴 ) hè
鹤 [ hè ]
- 鸟类的一属,全身白色或灰色,生活在水边,吃鱼、昆虫或植物:~立。~发(fà)。~寿。~驾。~长凫短。
余音(餘音)yú yīn
(1).声音不绝。形容歌唱或演奏十分动听感人。 汉 张衡 《思玄赋》:“ 素女 抚絃而餘音兮, 太容 吟曰念哉。” 汉 王褒 《洞箫赋》:“条畅洞达中节操兮,终诗卒章尚餘音兮。”
(2).不绝之音,感人至深之音。 晋 潘岳 《杨荆州诔》:“举声增慟,哀有餘音。”《老残游记》第十回:“那知瑟的妙用,也在左手,看他右手发声之后,那左手进退揉颤,其餘音也就随着猗猗靡靡,真是闻所未闻。” 赵朴初 《鹧鸪天·观马师曾红线女演〈关汉卿〉》词:“水泻餘音入梦流,词人心事付歌喉。”
(3).指尾音。 巴金 《寒夜》五:“余音相当长,这几句话显然是从她心里吐出来的。” 峻青 《黎明的河边·潍河上的春天》:“古钟的余音,仍然在平原上皇皇地震荡着。” ——《漢語大詞典》
(2).不绝之音,感人至深之音。 晋 潘岳 《杨荆州诔》:“举声增慟,哀有餘音。”《老残游记》第十回:“那知瑟的妙用,也在左手,看他右手发声之后,那左手进退揉颤,其餘音也就随着猗猗靡靡,真是闻所未闻。” 赵朴初 《鹧鸪天·观马师曾红线女演〈关汉卿〉》词:“水泻餘音入梦流,词人心事付歌喉。”
(3).指尾音。 巴金 《寒夜》五:“余音相当长,这几句话显然是从她心里吐出来的。” 峻青 《黎明的河边·潍河上的春天》:“古钟的余音,仍然在平原上皇皇地震荡着。” ——《漢語大詞典》
卷 juàn/juǎn《國語辭典》
卷 [ juàn ]
名- 古時書籍寫在絹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因此通稱書籍為「卷」。如:「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 指書有分卷的每一單獨部分。如:「卷一」、「卷二」、「第一卷」、「第二卷」。
- 可以捲起來的書、畫。如:「經卷」、「手卷」、「畫卷」、「山水長卷」。
- 公私機構的公事文件。如:「卷宗」、「案卷」、「文卷」、「調卷」。
- 考試測驗的題紙。如:「試卷」、「考卷」。
- 量詞。計算字畫書籍的單位。如:「藏書三萬卷。」唐·杜甫〈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卷 [ quán ]
形- 彎曲的。如:「卷枝」、「卷雲」、「卷曲」。
- 好。《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漢·毛亨·傳:「卷,好貌。」
卷 [ juǎn ]
動- 把質地軟的物品裹曲。如:「卷起袖子幹活。」、「把這畫卷起來。」通「捲」。
- 收藏。如:「卷藏」。唐·柳宗元〈梓人傳〉:「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通「捲」。
- 形狀卷曲的東西。如:「花卷」、「麻花卷」、「銀絲卷」。通「捲」。
- 可產生卷曲效果的器物。如:「髮卷」。
- 量詞。計算成卷物品的單位。如:「兩卷底片」、「三卷衛生紙」。
六 liù/lù《國語辭典》
六 [ liù ]
名- 介于五与七之间的自然数。大写作「陆」,阿拉伯数字作「6」。
六 [ lù ]
名- 国名。周代时位于今大陆地区安徽省六安县北,一说在今大陆地区安徽舒城县东南六十里处。
- 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
载 ( 載 ) zǎi/zài
载 [ zǎi ]
- 年;岁:千~难逢。三年两~。
- 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 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
- 充满:怨声~道。
-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 姓。
前 qián《國語辭典》
前 [ qián ]
形- 在正面的、脸所向的一面。与「后」相对。如:「前门」、「前方」、「面前」。《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次序在先的。如:「前三名」、「请大家坐到前排来。」
- 过去的、较早的。与「后」相对。如:「前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已成历史的。如:「前清」、「前苏联」。
- 前任的简称。如:「前妻」、「前总理」。
- 未来的。如:「前程」、「前途」、「前景看好」。
- 向前走。如:「勇往直前」、「畏缩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两首(两首)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有蛇类两首,有蛊群飞游。 ——《骈字类编》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动-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名- 参见「并州 」条。
-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 ( 註 ) zhù《國語辭典》
注 [ zhù ]
動- 灌入、傾瀉。如:「灌注」、「大雨如注」。
- 心神凝聚集中。如:「專注」、「全神貫注」。
- 用文字解釋文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及景純注雅,動植必讚,義兼美惡。」唐·韓愈〈讀鶡冠子〉:「余三讀其詞,而悲之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注十有二字。」通「註」。
- 解釋或說明的文字。通「註」。如北魏酈道元有《水經注》、清代段玉裁有《說文解字注》。
- 賭博時所下的財物。如:「賭注」、「下注」、「孤注一擲」。
名氏 míng shì
姓名。《公羊传·文公十六年》:“弑君者,曷为或称名氏,或不称名氏?” 汉 班固 《西都赋》:“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其有贤如 柳惠 ,仁若 颜回 ,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祝不疑奕胜刘仲甫》:“虽不出国门,而天下名碁,无不知其名氏者。” 清 袁枚 《续新齐谐·乩仙》:“其于梦美魂酣时觅我,不呼名氏,恐疑畏之顿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