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鹽利重通阛盛,筝瑟声和宴席开。

庞籍宋代〕《到塞后有怀青社

初到营陵春始回,泱泱风物接梧台。
鱼鹽利重通阛盛,筝瑟声和宴席开。
天妹肤云连岱色,海中灵药慕仙才。
早知未许身间去,悔舍尧田石润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通阛筝瑟声和宴席

鱼 ( 魚 ) yú
鱼 [ yú ]
  1.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虾。~虫。~网。~跃。~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雁(书信,信息)。~米乡。~尾纹。~目混珠。~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2. 姓。
鹽 yán《國語辭典》

盐 [ yàn ]

  1. 用盐腌食物。《礼记·内则》:「布牛肉焉,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天陨鱼》:「流光中陨一鱼,……桥下一细家取欲烹食,其妻盐而藏之。」
  2. 羡慕。《礼记·郊特牲》:「而流示之禽,而盐诸利,以观其不犯命也。」通「艳」。

盐 [ yán ]

  1. 含咸味的矿物质。分海盐、池盐、井盐三种,可供调味及工业上用。如:「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生的开门的七件事。」
  2. 参见「盐类 」条。
利 lì《國語辭典》

利 [ lì ]

  1. 好处、益处。如:「利益」、「福利」、「渔翁得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 从本金生出的子钱。如:「利息」、「利润」、「红利」、「高利贷」。
  3. 姓。如汉代有利干。
  1. 有益于。如:「利人利己」。
  1. 锋锐。如:「锐利」、「锋利」。《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 祥瑞、顺利。如:「大吉大利」。《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东阳𡩋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通阛(通闤)tōng huán
(1).谓遍设市肆。闤,环绕市区的墙。 汉 张衡 《西京赋》:“尔乃廓开九市,通闤带闠。”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若通闤贸易,瓌货山积,动逾千金,则百钱之有无,有不暇计较者矣。”
(2).四通八达的市街。 宋 苏轼 《南都妙峰亭》诗:“新亭在东阜,飞宇凌通闤。” 宋 余靖 《到塞后有怀青社诗今录呈》:“鱼盐利重通闤盛,竽瑟声和讌席开。”  ——《漢語大詞典》
盛 shèng/chéng《國語辭典》

盛 [ chéng ]

  1. 用容器装东西。如:「盛饭」、「盛汤」。
  2. 容纳。如:「箱子太小,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1. 古代装在食器里祭祀的谷物。《周礼·地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汉·郑玄·注:「盛,黍稷也。」

盛 [ shèng ]

  1. 兴旺、繁茂、丰富。如:「兴盛」、「旺盛」、「茂盛」、「丰盛」、「盛馔」。
  2. 浓厚的。如:「盛情」、「盛意」。
  3. 大规模的。如:「盛大」、「盛举」、「盛事」。
  1. 极,表程度之深。如:「盛怒」、「盛夸」、「盛赞」。《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1. 姓。如汉代有盛苞。
筝瑟(筝瑟)
汉书礼乐志柱工员二人一人可罢注师古曰柱工主筝瑟之柱者  ——《骈字类编》
声和(声和)
诗雍雍鸣雁传雍雍雁声和也  ——《分类字锦》
宴席(讌席)yàn xí
酒席。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杨 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於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大中 年,丞郎宴席, 蒋 公 伸 在座。” 清 王士禛 《居易续谈》:“今京师宴席,最重鹿尾,虽猩脣驼峰,未足为比。”
酒席;酒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讌席,请乙为宾。” 元 王恽 《题坡轩先生诗卷后》:“予尝于 鹿庵 讌席,见老人数辈,衣冠楚楚,容止足观。”  ——《漢語大詞典》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1.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2. 分割:对~。三十二~本。
  3. 通,使通:~导。~窍。
  4.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5. 扩大、发展:~扩。~拓。
  6. 发动或操纵:~动。~车。
  7. 起始:~始。~宗明义。
  8. 设置、建立:~创。~国。~设。
  9.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10. 支付:~销。~支。
  11. 沸腾,滚:~水。
  12. 举行:~运动会。
  1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