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格高(格高)
梅谱后序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 ——《分类字锦》
枯淡 kū dàn
(1).指朴素淡泊的生活。 宋 黄庭坚 《谢荣绪割獐见贻》诗之二:“二十餘年枯淡过,病来筯下剧甘肥。”《宋史·儒林传六·郑樵》:“平生甘枯淡,乐施与。”《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他今在空门枯淡,必有恨我之意。” 郁达夫 《和刘大杰〈秋兴〉》:“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
(2).质朴平淡。多指诗文风格。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五柳先生下》:“予观古今诗人,惟 韦苏州 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 清 黄宗羲 《〈吕胜千诗集〉题辞》:“古者才人逸士,或寄傲於山川,或移情於花鸟。向使逐物而流,中藏汨然,其诗必中边枯淡。” 林纾 《国朝文序》:“经生之文朴,往往流入於枯淡;史家之文,则又隳突恣肆,无復规检:二者均不足以明道。” ——《漢語大詞典》
(2).质朴平淡。多指诗文风格。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五柳先生下》:“予观古今诗人,惟 韦苏州 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 清 黄宗羲 《〈吕胜千诗集〉题辞》:“古者才人逸士,或寄傲於山川,或移情於花鸟。向使逐物而流,中藏汨然,其诗必中边枯淡。” 林纾 《国朝文序》:“经生之文朴,往往流入於枯淡;史家之文,则又隳突恣肆,无復规检:二者均不足以明道。” ——《漢語大詞典》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動-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 同「復 」(一)。
复 [ fòu ]
- 同「復 」(二)。
志 ( 誌 ) zhì《國語辭典》
志 [ zhì ]
名- 意向、抱负、决心。如:「意志」、「志同道合」。《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 记录事物的书。如:「府志」、「三国志」。《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
- 姓。如元代有志能。
- 记载、记录。《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通「志」。
- 牢记。如:「永志不忘」。《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赋 ( 賦 ) fù
赋 [ fù ]
- 旧指田地税:田~。~税。
-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 古同“敷”,铺陈,分布。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名-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 姓。如明代有意秀。
-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动-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浑沦(渾淪)hún lún
亦作“ 浑仑 ”。 囫囵。整个儿。《朱子语类》卷三三:“ 程 説似浑沦一箇屋子,某説如屋下分间架尔。” 元 耶律楚材 《谢圣安澄公馈药》诗:“子细嚼时元不碍,浑沦吞下也无妨。”
亦作“ 浑仑 ”。
(1).指宇宙形成前的迷蒙状态。《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宋 李纲 《〈易传内篇〉序》:“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三者浑沦而不相离。”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南岳 ﹞正如雷尊象鼎,虽丹碧烂然,而太朴浑沦之气,非鬼工匠手所能拟议。” 雷昭性 《参禅白云古刹不能静诗以遣之》:“元气分清浊,玄黄因之剖……倘能长浑仑,幻化尽苍狗。”
(2).浑沌。浑然不分明。 鲁迅 《南腔北调集·捣鬼心传》:“我觉得最可怕的还是 晋 人所记的脸无五官,浑沦如鸡蛋的山中厉鬼。”
(3).自然,质朴。 唐 崔令钦 《教坊记》:“ 任智方 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悽惋,收歛浑沦。”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四·古图书》:“ 林循 印,龟纽,篆法纽制,浑沦淳厚,真 汉 物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空同诗》:“ 宣德 文体多浑沦,伟哉 东里 廊庙珍。” ——《漢語大詞典》
亦作“ 浑仑 ”。
(1).指宇宙形成前的迷蒙状态。《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宋 李纲 《〈易传内篇〉序》:“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三者浑沦而不相离。”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南岳 ﹞正如雷尊象鼎,虽丹碧烂然,而太朴浑沦之气,非鬼工匠手所能拟议。” 雷昭性 《参禅白云古刹不能静诗以遣之》:“元气分清浊,玄黄因之剖……倘能长浑仑,幻化尽苍狗。”
(2).浑沌。浑然不分明。 鲁迅 《南腔北调集·捣鬼心传》:“我觉得最可怕的还是 晋 人所记的脸无五官,浑沦如鸡蛋的山中厉鬼。”
(3).自然,质朴。 唐 崔令钦 《教坊记》:“ 任智方 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悽惋,收歛浑沦。”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四·古图书》:“ 林循 印,龟纽,篆法纽制,浑沦淳厚,真 汉 物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空同诗》:“ 宣德 文体多浑沦,伟哉 东里 廊庙珍。” ——《漢語大詞典》
原 yuán《國語辭典》
原 [ yuán ]
動- 本於、發生於。《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禮記·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
- 推究根源。《易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四·雜誌一》:「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冉傳》:「冉首自劾退,詔書特原不理罪。」
- 根本。《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萬物不同,而用之於人異也,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漢·王符《潛夫論·務本》:「游業末事以收民利,此貧邦之原也。」
- 廣大而平坦的地方。如:「平原」、「高原」。《書經·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原壤。
- 最初的、本來的。如:「原文」、「原著」、「原油」、「物歸原主」。
- 再。《淮南子·泰族》:「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資治通鑑·卷二七一·後梁紀六·均王貞明六年》:「閏月、庚申朔,蜀主作高祖原廟于萬里橋。」
- 本來。唐·薛能〈贈隱者〉詩:「甘貧原是道,苦學不為名。」《紅樓夢·第四二回》:「賈母原沒有大病,不過是勞乏了,兼著了些涼。」
原 [ yuàn ]
形- 忠厚、拘謹。《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通「愿」。
道篇 dào piān
指《老子》。《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张衡 《七辩》:“ 无为先生 ,祖述列仙,背世絶俗,唯诵《道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