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周大篆成史籀,宣圣传经制蝌蚪。

王行元代〕《滕用亨诸篆体歌

维周大篆成史籀,宣圣传经制蝌蚪。
总因仓颉见鸟迹,象形置书变来久。
李斯小篆类玉箸,钟鼎鱼虫分众手。
碧霄鸾凤漫回翔,沧海蛟螭互蟠纽。
有如垂露杨柳叶,或似委薤剑环首。
许慎程邈评已彰,余子纷纷亦何有。
有唐阳冰号高古,尝拓鸿都峄山谱。
新泉丹井尚幸存,缨络麒麟折钗股。
刻符摹印气候形,义理深关非小补。
南阳髯翁学古书,雅与秦汉参锱铢。
古文奇字荡胸臆,岂若俗工讹鲁鱼。
自言初习胜国时,玉雪左丞吾所师。
荻茎锥沙指画腹,廿年勤苦求妍姿。
呜呼方今世雍熙,明良际遇千载期。
大书功德勒金石,绝胜草草人间碑。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大篆宣圣传经蝌蚪

维 ( 維 ) wéi
维 [ wéi ]
  1. 系,连结:~系。~絷。
  2. 保持:~持。~护。~修。~生素。
  3. 纲:纲~(总纲,亦指法度)。
  4. 数学名词,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是“二维”,直线只有“一维”。
  5. 思考:思~(亦作“思惟”)。
  6. 以,因为:“~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7. 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新。~妙~肖。
  8. 姓。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1.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2. 全部、整个。如:「周身」。
  1. 朝代名:➊ ​ 参见「周朝 」条。➋ ​ 参见「[[北周]]」条。➌ ​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 参见「[[后周]]」条。
  2.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3.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4.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5.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1.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1.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大篆 dà zhuàn
汉 字书体的一种。相传 周宣王 时 史籀 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 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唐 颜师古 注:“ 周宣王 太史作大篆十五篇。”  ——《漢語大詞典》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史 shǐ《國語辭典》

史 [ shǐ ]

  1. 古代掌管文书和记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 过去的时事、事迹。如:「历史」、「罗曼史」。
  3. 记载过去事迹的书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4.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1. 文辞繁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籀 zhòu《國語辭典》

籀 [ zhòu ]

  1. 参见「籀文 」条。
  1. 诵读。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宣圣(宣聖)xuān shèng
汉平帝 元始 元年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公 。此后历代王朝皆尊 孔子 为圣人,诗文中多称为“宣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绍兴 幸学,亦製赞曰:‘大哉 宣圣 ,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影在 孔子 礼殿,托得其所,今必取之,未免随以风雷,惊骇 宣圣 ,非所以重道尊儒也。” 清 赵翼 《翰林苑有土地祠相传祀韩昌黎》诗:“抗疏几碎佛氏骨,从祀不惭 宣圣 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 大理国 进奉使 李紫琮 等来朝,路过 鼎州 ,到学宫拜 宣圣 像,与诸生相见。”  ——《漢語大詞典》
传经(傳經)chuán jīng
(1).传授经学。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三:“ 匡衡 抗疏功名薄, 刘向 传经心事违。” 清 钱谦益 《父在中先封承德郎请加封制》:“肆尔传经之子,为吾典学之臣。”
(2).今喻指传授经验。
(3).中医称伤寒病的变化过程。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宋 成无己 注::“伤寒之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至六日为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传经。”《红楼梦》第六四回:“﹝ 贾母 ﹞禁不住风霜伤感,至夜间便觉头闷心酸,鼻塞声重,……连忙请了医生来诊脉下药,足足的忙乱了半夜一日,幸而发散的快,未曾传经。”  ——《漢語大詞典》
制 ( 製 ) zhì《國語辭典》

制 [ zhì ]

  1. 法度、規定。如:「法制」、「制度」。《禮記·曲禮上》:「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2. 父母喪事。如:「守制」、「父制」、「母制」。《紅樓夢·第一一四回》:「因在制中,不便行禮。」
  1. 製造。如:「制作」。《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同「製 」。
  2. 訂定、規劃。如:「制禮作樂」、「因地制宜」。
  3. 管束、阻止。如:「管制」、「限制」。《淮南子·脩務》:「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
  4. 決斷、裁決。如:「裁制」。《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制曰:『可。』」
  5. 切割。《淮南子·主術》:「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
蝌蚪 kē dǒu
亦作“ 蝌斗 ”。
(1).蛙或蟾蜍的幼虫。《南史·文学传·卞彬》:“蝌斗唯唯,羣浮闇水。”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蝌蚪》:“蝌蚪生水中,虾蟇,青鼃之子也……蝌蚪状如河豚,头圆,身上青黑色,始出有尾无足,稍大则足生尾脱。” 清 陈维嵩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词:“晴髻离离, 太行 山势如蝌蚪。”
(2).指蝌蚪书。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歌》:“忆昔 周宣 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元 谢应芳 《怀詹国远》诗:“蝌蚪残书补未全,斋居一榻坐来穿。”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 孔 壁既彰,蝌斗煌煌,匪 籀 而 仓 ,盖宪章者 文 武 ,而匪宪章 宣王 ,史之小罪三。”参见“ 蝌蚪书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