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色涛笺写寄诗,玉壶冰鉴识容仪。

姜渐明代〕《和韵赠铁厓先生

蜡色涛笺写寄诗,玉壶冰鉴识容仪。
法言愿卒诸生业,家学深惭帝者师。
江月夜凉闻铁笛,海云秋静卷朱旗。
文章绝似相如笔,好为题诗谕远夷。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玉壶冰鉴容仪

蜡 ( 蠟 ) là《國語辭典》

蜡 [ zhà ]

  1. 一種祭禮。在周朝稱為「蜡」,於歲末大祭萬物。《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蜡。」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二·禮記音義之二》:「蜡,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臘。」

蜡 [ ​chà ]

  1. (一)​之又音。
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1.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2.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3.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4.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5.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6.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7.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2.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1.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1. 之语音。
涛 ( 濤 ) tāo
涛 [ tāo ]
  1. 大波浪:波~。浪~。惊~骇浪。
  2. 像波涛的声音:松~阵阵。
笺 ( 箋 ) jiān
笺 [ jiān ]
  1. 注释:~注。
  2. 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便~。信~。
  3. 书信:~札。~牍。华~。
  4. 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奏。奏~(多呈皇后、太子、诸王)。
写 ( 寫 ) xiě
写 [ xiě ]
  1. 用笔作字:~字。~作。编~。
  2. 描摹,叙述:~生。~实。~照(❶画人物的形象;❷描写刻画)。轻描淡~。
寄 jì《國語辭典》

寄 [ jì ]

  1. 暂时的托身。《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2. 托付、依附。如:「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3.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1. 暂时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2. 临时委托的。如:「寄存」、「寄卖」。
  1. 非亲生关系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玉壶(玉壺)yù hú
1.玉制的壶形佩饰,由皇帝颁发,寓敬老、表功之意。《后汉书·杨赐传》:“詔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幘綬,玉壶革带,金错鉤佩。”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谢借马表》:“玉壶遂临,叨得骏之赐。”
2. 东汉 费长房 欲求仙,见市中有老翁悬一壶卖药,市毕即跳入壶中。 费 便拜叩,随老翁入壶。但见玉堂富丽,酒食俱备。后知老翁乃神仙。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遂用以指仙境。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五:“曷见 玄真子 ,观世玉壶中。” 宋 王沂孙 《无闷·雪景》词:“待翠管吹破苍茫,看取玉壶天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玉壶琼岛,万古愁人少。”
3.美玉制成的壶,可用以盛物。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三八:“忘却教人锁后宫,还丹失尽玉壶空。”
4.喻高洁的胸怀。 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诗之一:“ 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金 元好问 《赠萧炼师公弼》诗:“春风和气在眉宇,玉壶冰鑑藏胸臆。”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玉壶澄凛冽,乔岳耸嶙峋。”
5.酒壶的美称。 唐 李白 《待酒不至》诗:“玉壶繫青丝,沽酒来何迟。” 宋 辛弃疾 《感皇恩·寿范倅》词:“楼雪初晴,庭闈嬉笑,一醉何妨玉壶倒。” 清 王士禛 《上巳辟疆招同邵潜夫陈其年修禊水绘园》诗之二:“碧琉璃上双玉壶,兰橈宛转沿春芜。”
6.铜壶滴漏的美称。 唐 李商隐 《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綺櫳,玉壶传点咽铜龙。”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 熙寧 中,予更造浑仪,并创玉壶浮漏、铜表,皆置天文院,别设官领之。”
7.喻明月。 唐 朱华 《海上生明月》诗:“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宋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词:“凤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8.指 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诗。诗中有“一片冰心在玉壶”句,故云。 明 何景明 《送张子之浙江》诗:“ 张子 别我吟‘玉壶’,荷花五月下江湖。”
9.园名。 宋 杨万里 《晚泊玉壶得十绝句》之十:“游尽 西湖 赏尽莲, 玉壶 落日泊楼船。” 周汝昌 注:“ 玉壶 , 南宋 御园之一,在 钱塘门 外。”  ——《漢語大詞典》
冰鉴(冰鑑)bīng jiàn
(1).古代器物名,置冰于其中,以冷藏食物。《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鑑,凡外内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宾客共冰。” 郑玄 注:“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后阁》之三:“水殿开冰鑑,琼浆冻玉壶。”《宋史·礼志三》:“常祭,地祇、配位各用冰鑑一。今亲祀,盛暑,请增正配及从祀位冰鑑四十一。”
(2).镜子。 唐 席豫 《奉和敕赐公主镜》诗:“色与皇明散,光随圣泽来;妍蚩冰鑑里,从此媿非才。” 宋 司马光 《参政正肃吴公挽诗》:“驊騮寧受縶,冰鑑不栖尘。”
(3).指月亮。 唐 元稹 《月》诗:“絳河冰鑑朗,黄道玉轮巍。”
(4).比喻明察。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公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宋 秦观 《代贺运使启》:“持纲宪府,风声岂畏於悍彊;赞治天官,冰鑑无私于微眇。” 明 唐顺之 《谢欧阳石江巡抚》:“其或驰驱于世,则庶以罄葵藿之心;纵使委弃于时,则永以坚沟壑之素。期少礪顽钝之器,庶不貽冰鑑之差而已。”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至公堂》:“﹝ 高宗 ﹞又御题七律四首,结句云:‘寄语 至公堂 里客,莫将冰鑑负初心。’”
(5).引申为借鉴。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上:“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雎》,兴也; 康王 晏朝,而即为冰鑑。”
(6).相面。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 宋兄 ,小弟近日颇集冰鑑之术。看你气格清标,体貌閒丽。将来必然远到,只是目下尚未偶哩。” 明 汪廷讷 《种玉记·奇术》:“非我操冰鑑,谁知骨相奇。”  ——《漢語大詞典》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容仪(容儀)róng yí
(1).容貌举止;容貌仪表。《汉书·成帝纪赞》:“ 成帝 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裴令公 有儁容仪,脱冠冕,服麤乱头,皆好。” 唐 蒋防 《霍小玉传》:“其夕,生澣衣沐浴,修饰容仪,喜跃交并,通夕不寐。” 宋 晏殊 《浣溪沙》词之六:“淡淡梳粧薄薄衣,天仙模样好容仪。” 明 李东阳 《〈阙里志〉序》:“天下之学圣人者,读其书,法其道,想像其容仪而不可得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见一秀才,年可十七八,布袍不饰,而容仪俊伟。”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心念此女肝胆照人,一如其父,匪但容仪佳也。”
(2).礼仪。 汉 贾谊 《新书·辅佐》:“典方典容仪,以掌诸侯、远方之君。” 汉 徐干 《中论·务本》:“下及 昭公 亦善有容仪之习,以亟其朝 晋 也,自郊劳至於赠贿,礼无违者。”
(3).引申为仪仗、随从。《周书·儒林传·乐逊》:“比来富贵之家,为意稍广,无不资装婢隶,作车后容仪。”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