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翁仗正论,凛然寓刺规。

钟兴嗣宋代〕《浯溪

羯奴祸唐室,宗社已倾危。翠华幸西蜀,大物孰主持。

储君起灵武,事亦从权宜。人望既有属,奸孽就诛夷。

次山忧国切,闻此喜可知。归美颂君父,隐恶义当为。

涪翁仗正论,凛然寓刺规。指擿心中过,并及宫闱微。

兹用春秋法,肃宗其何词。曾无一半语,追咎元子非。

后来好事辈,往往互诋讥。或立党同意,或费解嘲诗。

识者具眼力,理解夫奚疑。盍观我宋朝,崖上中兴碑。

光尧再造绩,炳若日星垂。功成体天道,退处志莫移。

神器亲付授,嗣皇犹恳辞。数四不获命,黾勉祗受之。

饬躬备敬养,朝夕益孳孳。君不见帝典书之盛,端由揖逊基。

二圣尽慈孝,尧舜并驱驰。俯视于李唐,德业有醇疵。

惟馀尅复愿,天每靳其机。孙支继述责,未有易今时。

出兵吊遗黎,孰不迎王师。免使读颂者,怀愤徒伤悲。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涪翁仗正凛然刺规

涪翁 fú wēng
(1). 东汉 人,精于医,姓名不传。《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於 涪水 ,因号 涪翁 。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輒应时而效,乃著《针经》《针脉法》传於世。”
(2). 宋 黄庭坚 别号。《爱日斋丛钞》卷二引《复斋漫录》:“ 山谷 謫 涪州 别驾,因自号 涪翁 。” 宋 范成大 《万景楼》诗:“若为唤得 涪翁 起,题作西南第一楼。” 陈三立 《由崝庐寄陈芰潭》诗:“流传文字一赏之,襟期 涪翁 有同调。”  ——《漢語大詞典》
仗正 zhàng zhèng
坚守正道。《北史·崔光等传论》:“ 光韶 居雅仗正,有国士之风矣。”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至若 齐 史之书 崔 弑, 马迁 之述 汉 非, 韦昭 仗正於 吴 朝, 崔浩 犯讳於 魏国 ,或身膏斧鉞,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漢語大詞典》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凛然 lǐn rán
(1).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或形容表示敬重或惊恐的神态。《孔子家语·致思》:“ 夫子 凛然曰:‘美哉德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济 先略无子姪之敬,既闻其言,不觉凛然,心形俱肃。” 唐 刘禹锡 《蜀先主庙》诗:“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宋 苏辙 《贺致政曾太傅启》:“付青简以遗事,追 赤松 而并游,大节凛然,四方仰止。”《水浒传》第六七回:“ 宋江 道:‘吾观 关胜 义气凛然,始终如一,军师不必多疑。’” 明 方孝孺 《贫乐窝记》:“戚然若蒙不洁而恐人之觉也,凛然若临百仞之渊而忧其坠也。”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三章:“这位‘石头老人’的姿态十分傲慢,显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2).形容寒凉。 唐 孟郊 《杀气不在边》诗:“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三:“夏天清暑展开,可以满室凛然。”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 庆公 又命长枪手数十拒守 西华门 洞,终夜间寒风凛然。”  ——《漢語大詞典》
寓 yù《國語辭典》

寓 [ yù ]

  1. 住处、居住的地方。如:「公寓」、「寓所」。《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爱敬饬尽,命赐备厚。」
  1. 寄居。如:「寓居」。《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苏舜钦传》:「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其友人韩维责以世居京师而去离都下,隔绝亲交。」
  2. 托付、寄托。如:「寓意深远」。《管子·大匡》:「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刺规(刺規)cì guī
指摘,规劝。 唐 杜甫 《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刺规多諫諍,端拱自光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