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瑞映园林外,清白名归草木中。

张子龙宋代〕《白鸡冠花图

鹿葱花尽凤仙空,一种奇葩色不同。
似带冰霜归老笔,肯随篱落斗群雄。
太平瑞映园林外,清白名归草木中。
留向山窗伴幽独,半绡斜月五更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太平园林清白草木

太平 tài píng
(1).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寧。”《史记·秦始皇本纪》:“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唐 温庭筠 《长安春晚》诗之二:“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2).泛指平静无事。《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店主人见 张 客无事,偶语及此房内曾有妇人縊死,往往作怪,今番却太平了。” 巴金 《家》三九:“带着那么多银元,路上很不方便。幸而最近这一路还太平。”
(3).谓高低、胜负。《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周霸 不赶,在阵上高叫:‘ 秦 将愿出阵分过太平。’”《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若有良将,愿求出阵,定个太平。”  ——《漢語大詞典》
瑞 ruì《國語辭典》

瑞 [ ruì ]

  1. 古代用玉做成的信物,诸侯持以朝祭或作为符节。《说文解字·玉部》:「瑞,以玉为信也。」
  2. 吉祥的征兆。《镜花缘·第八三回》:「野人昼见蟢子者,……以为有喜乐之瑞。」
  1. 吉祥的。如:「瑞兆」、「瑞云」。唐·杜甫〈凤凰台〉诗:「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
映 yìng《國語辭典》

映 [ yìng ]

  1. 照射。南朝宋·謝靈運〈夜發石關亭〉詩:「亭亭曉月映,泠泠朝露滴。」《南史·卷一二·后妃傳下·陳後主沈皇后傳》:「每瞻視眄睞,光彩溢目,照映左右。」
  2. 光線照在物體反射出來。如:「倒映」。北周·庾信〈詠畫屏風詩〉二五首之五:「狹石分花逕,長橋映水門。」宋·陸游〈東湖新竹〉詩:「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淪漪。」
  1. 日光、光影。南朝梁·任昉〈落日泛舟東谿〉詩:「交柯溪易陰,反景澄餘映。」
园林(園林)yuán lín
(1).种植花木,兼有亭阁设施,以供人游赏休息的场所。 晋 张翰 《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 唐 贾岛 《郊居即事》诗:“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 明 刘基 《春雨三绝句》之一:“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清 吴伟业 《晚眺》诗:“原庙寒泉里,园林秋草旁。”
(2).指故乡。《元诗纪事》卷三四引 元 僧 实 《竹深处》诗:“宦游十载天南北,犹想园林思不忘。” 清 顾炎武 《秋雨》诗:“流转三数年,不得归园林。”  ——《漢語大詞典》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1.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2.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3.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1.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2.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3.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4.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1.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2.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3.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清白 qīng bái
(1).谓品行纯洁,没有污点。《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汉书·蔡邕传》:“父 棱 ,亦有清白行,謚曰 贞定公 。” 宋 苏轼 《叶嘉传》:“ 叶嘉 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水浒传》第三回:“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那是没廉耻的行径,清白的女子不应该那样想的。”
(2).特指廉洁;不贪污。《东观汉记·高诩传》:“ 高詡 字 季回 ,以儒学徵拜大司农,在朝以清白方正称。”《南史·褚球传》:“﹝ 球 ﹞仕 齐 为 溧阳 令,在县清白,资公奉而已。”《明史·温纯传》:“ 纯 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3).旧称未操所谓卑贱职业的。这样的人及其后代始得从政或应试当官。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世间或有少无清白之操业,长以买官而富贵。”《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三十六年, 陕西 学政 刘嶟 奏请 山 陕 乐户、丐户应定禁例。部议凡报官改业后,必及四世,本族亲支皆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应试。”
(4).清爽,完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看着太太两隻脚足足裹了有三顿饭时才裹完了,又慢慢梳头、洗脸、穿衣服,直弄到日头趖西才清白。”
(5).清楚明白。《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你且下去,把这些情由具一张清白呈子来。”《红楼梦》第四二回:“ 宝玉 早已预备下笔砚了,原怕记不清白,要写了记着。” 王统照 《春雨之夜·一栏之隔》:“其实什么是独立?什么是革命党?大家都说不清白。”
(6).明亮。 郭沫若 《塔·万引》:“在他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东方的天上一颗清白的大星在向他微笑。”
(7).清秀白晳。 茅盾 《子夜》十五:“这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青年,比 蔡真 还要高一点,一张清白的瘦脸。”
(8).清酒与白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漢語大詞典》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1.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2.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3. 声誉。如:「盛名」、「令名」。
  4.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5. 量词:➊ ​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1.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1.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2.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草木 cǎo mù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