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鸟嘤咛绕乔木,唯有黄鹤鸣噰噰。

张峋宋代〕《玉华山

玉华山谁穷远近,百里回旋势方尽。
削成苍玉倚青天,气象轩轩独奇俊。
黄河哮顑摧昆仑,一峰飘落如龙蹲。
白云低垂半岩腹,茫茫日轮平地奔。
惊湍瀑流飞辟历,松根巉岩裂石壁。
洞门画闭不知深,仙人琼浆满杯碧。
饥鼯啼烟猿啸风,子规声哀愁满容。
山鸟嘤咛绕乔木,唯有黄鹤鸣噰噰。
翠华迢迢来避暑,飘然陵云欲轻举。
当时此地最清凉,九成翠微不足数。
玉鞘声断宫殿闲,大龙飞去髯难攀。
川峦如旧人事变,但见明月留空山。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山鸟嘤咛乔木黄鹤噰噰

山鸟(山鸟)
魏晋 嵇康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鱼龙瀺灂,山鸟群飞。
唐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 竹里馆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唐 卢象 竹里馆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唐 李白 游谢氏山亭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儒衣山鸟怪,汉节野童看。
唐 韦应物 简卢陟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其十三 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
唐 白居易 游宝称寺 野猿疑弄客,山鸟似呼人。
唐 王建 荆门行 月明山鸟多不栖,下枝飞上高枝啼。
唐 雍陶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六首 其六 山鸟宿檐树,水萤流洞门。
唐 许浑 秋霁寄远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唐 许浑 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登陆而迈主人燕饯至频暮宿东溪 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
唐 赵嘏 赠金刚三藏 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
唐 李咸用 江南曲 孤舟有客归未得,乡梦欲成山鸟啼。
唐 方干 山中言事 山鸟踏枝红果落,家童引钓白鱼惊。
唐 曹松 钟陵野步 渚樯齐驿树,山鸟入公田。
唐 罗隐 春日登上元石头故城 野花相笑落满地,山鸟自惊啼傍人。
宋 欧阳修 沧浪亭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
宋 陆游 小酌 野花经雨自开落,山鸟穿林时去来。
宋 赵师秀 大慈道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
金 李俊民 集古 送客之荆南 千山红树万山云,山鸟江枫得雨新。
元 马祖常 石田山居八首 其八 花曙鸣山鸟,芹春跃岸鱼。
元 许谦 西山万象亭 野僧倚竹啸留客,山鸟穿林啼唤人。  ——《骈字类编》
嘤咛(嚶嚀)yīng níng
亦作“ 嚶儜 ”。 形容声音清婉、娇细。 唐 刘禹锡 《插田歌》:“齐唱田中歌,嚶儜如《竹枝》。” 宋 梅尧臣 《寄题绛守园池》诗:“苍官屭槐朋在庭,风虫日鸟声嚶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嚶嚀一声,大小婢媪,奔入满侧,移金椅牀,置双夹膝。”  ——《漢語大詞典》
绕 ( 繞 ) rào
绕 [ rào ]
  1. 缠:~线。缠~。
  2. 纠缠,弄迷糊:~嘴。~口令。
  3. 走弯曲迂回的路:~远。~道。~越。
  4. 围着转:~场一周。围~。环~。
乔木(喬木)qiáo mù
(1).高大的树木。《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唐 张乔 《题友人林斋》诗:“乔木带凉蝉,来吟暑雨天。”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影子》:“我手栽的那株大山朴,怕已经长成乔木了。”
(2).《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赵岐 注:“所谓是旧国也者,非但见其有高大树木也,当有累世修德之臣,常能辅其君以道,乃为旧国可法则也。”后因以“乔木”为形容故国或故里的典实。《文选·颜延之〈还至梁城作〉》诗:“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 李善 注:“《论衡》曰:‘观乔木,知旧都。’” 明 高攀龙 《鸣阳伯兄六十序》:“乔木之门,百世不易姓可矣。” 清 曹寅 《读葛庄诗有感》诗:“故家乔木今谁在,永日残碁局更新。”
(3).植株高大,主干和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  ——《漢語大詞典》
唯 wéi《國語辭典》

唯 [ wéi ]

  1. 独、只有。《易经·同人卦·彖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楚辞·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通「惟」。
  2. 以、因为。《左传·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 希望、祈使。《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4. 听任、听随。《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庄子·说剑》:「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1. 虽。《荀子·性恶》:「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通「惟」。
  1. 发语词,无义。《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汉书·卷四○·张良传》:「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通「惟」、「维」。

唯 [ wěi ]

  1. 对于尊长的应答之词,表示恭敬的意思。《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黄鹤(黄鶴)huáng hè
(1).鸟名。即鹤。 南朝 宋 汤惠休 《杨花曲》之二:“ 江 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北周 庾信 《小园赋》:“黄鹤戒露,非有意於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於鐘鼓。” 倪璠 注引 周处 《风土记》:“鸣鹤戒露。”
(2).鸟名。即黄鹄。 唐玄宗 《春台望》诗:“ 太液池 中下黄鹤, 昆明水 上映牵牛。” 唐 崔湜 《大漠行》:“近见行人畏白龙,遥闻公主愁黄鹤。”参见“ 黄鵠 ”。
(3).喻贤才,大才。 唐 沈佺期 《黄鹤》诗:“黄鹤佐丹凤,不能羣白鷴。”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唐 岑参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潜虬且深蟠,黄鹤飞未晚。” 陈铁民 等校注:“古人常把‘黄鹤’与‘黄鵠’混而为一,相传黄鵠是一种极善于高飞的大鸟……这里以‘潜虬’‘黄鹤’喻 王昌龄 ,谓其有大才,姑且隐伏待时,日后飞腾,亦不为晚。”
(4).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餘 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以“黄鹤”比喻一去不返的事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本来当日定亲的地方不好,跑到那‘黄鹤一去不復返’的去处定个亲,此刻闹得新娘变了黄鹤了,为之奈何!” 清 讴歌变俗人 《醒世缘弹词》第九回:“到他房内去搜寻,黄鹤无踪不见形。”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 刘先生 去了,但从此以后便渺如黄鹤。”  ——《漢語大詞典》
鸣 ( 鳴 ) míng
鸣 [ míng ]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噰噰 yōng yōng
(1).鸟和鸣声。《楚辞·九辩》:“鴈噰噰而南游兮,鵾鸡啁哳而悲鸣。” 王逸 注:“雄雌和乐,羣戱行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2).比喻人心归附。《尔雅·释训》:“噰噰喈喈,民协服也。” 郭璞 注:“凤凰应德鸣相和,百姓怀附兴颂歌。” 宋 司马光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居八咏·桐轩》:“终当致威凤,览德鸣噰噰。又将施五絃,解愠歌帝宫。” 唐 姚合 《和门下李相饯西蜀相公》诗:“冰销鱼潎潎,林煖鸟噰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凫翁》:“ 北齐 童謡云: 中兴寺 内白鳧翁,四方侧听声噰噰,道人闻之夜打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