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寄黄花九日诗,云间声作琳琅响。

杨虞仲宋代〕《和严侍御柟木诗

两苍崖屹相应对,上面虬龙插崖背。
青铜为柯石为根,上有虫书篆籀破藓痕。
诘屈盘根少态度,深锁穷山烟雨暮。
不愿作材戹万牛,惊世之文那肯露。
人不满百雪满头,一生忧患几许愁。
湛辈去逐翁仲游,此树森森春复秋。
杜陵笔墨光万丈,当时憾不同清赏。
独寄黄花九日诗,云间声作琳琅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黄花九日云间琳琅

独 ( 獨 ) dú
独 [ dú ]
  1.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2. 老而无子:鳏寡孤~。
  3.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4. 〔~孤〕复姓。
  5. 语助词,犹“”:“弃君之命,,~谁受之?”
寄 jì《國語辭典》

寄 [ jì ]

  1. 暂时的托身。《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2. 托付、依附。如:「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3.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1. 暂时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2. 临时委托的。如:「寄存」、「寄卖」。
  1. 非亲生关系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黄花 huáng huā
亦作“黄华”。
(1).黄色的花。《山海经·西山经》:“ 峚山 ,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
(2).指菊花。《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陆德明 释文:“鞠,本又作菊。” 宋 李清照 《醉花阴·重阳》词:“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 徐渭 《画菊》诗之一:“东篱蝴蝶閒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3).指菜花。 晋 张翰 《杂诗》之一:“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 唐 司空图 《独望》诗:“緑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翰 诗:‘黄花若散金’,菜花也。通首皆言春景。 宋真宗 出此题,举子误以为菊,乃被放黜。”
(4).指金针菜。 老舍 《四世同堂》十五:“又关了城?我还忘了买黄花和木耳,非买去不可呢。”
(5).指未曾有过性行为的青年男女。《太平天囯歌谣·龟头淮军不是人》:“门口姐妹亲不认,硬逮黄花犯奸淫。”
(6).古俗曲名。即《皇华》。 宋 黄庭坚 《送彦孚主簿》诗:“《黄华》虽众笑,《白雪》不同腔。”
(7). 太行山 峰名。《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 ﹞北略 中山 之地,至於 房子 ,遂之 代 ,北至 无穷 ,西至 河 ,登 黄华 之上。” 张守节 正义:“ 黄华 盖 西河 侧之山名也。”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 黄华 水帘天下絶,我初闻之 雪溪翁 。” 施国祁 诗题笺注引 刘祁 《游林虑西山记》:“吾闻 太行 之秀,曰 黄华 、曰 谼谷 ,尔其从我一游乎?” 清 侯方域 《郭老仆墓志铭》:“ 司徒公 仕,而西抵 秦凉 之塞,南按 黔 方,北尽 黄花 、 居庸 边镇上。”  ——《漢語大詞典》
九日 jiǔ rì
(1).九个太阳。古代神话,谓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尧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见《楚辞·招魂》《山海经·海外东经》。 三国 魏 曹植 《愁霖赋》:“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於天皇。” 晋 傅玄 《杂诗》:“暘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弯弓不射九日落,苍苍列象生毛羽。”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龙山饮》诗:“九日 龙山 饮,黄花笑逐臣。” 元 丁鹤年 《登定海虎蹲山》诗:“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  ——《漢語大詞典》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云间(雲間)yún jiān
(1).指天上。 南朝 梁 刘孝威 《斗鸡篇》:“愿赐 淮南 药,一使云间翔。” 金 元好问 《无尘亭》诗之二:“亭中剩有题诗客,独欠云间 李謫仙 。”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纵有那惊俗客云间吠犬,须无那聒行人风外鸣蝉。”
(2).很高很远的地方。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声驰海内,名播云间。”
(3).指远离尘世的地方。 宋 苏轼 《满江红》词:“君不见《周南》《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俺那里云间 太华 烟霞细,鼎内还丹日月迟。”
(4). 松江县 (今属 上海市 )的古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荀鸣鹤 、 陆士龙 二人未相识,俱会 张茂先 坐。 张 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 陆 举手曰:‘ 云间 陆士龙 。’ 荀 答曰:‘日下 荀鸣鹤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诗谶》:“‘潮逢 谷水 难兴浪,月到 云间 便不明。’ 松江 古有此语。 谷水 、 云间 ,皆 松江 别名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选诗 云间 ,徵文 白下 ,新登復社之坛。” 阿英 《胡沙随笔·文化之浩劫》:“ 云间 姚石子 先生,收藏 中国 典籍极富。”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琳琅(琳瑯)lín láng
亦作“ 琳瑯 ”。
(1).精美的玉石。 汉 张衡 《南都赋》:“琢琱狎猎,金银琳琅。” 宋 司马光 《奉和济川代书三十韵寄诸同舍》:“琳琅固无价, 燕 石敢沽诸。” 明 何景明 《七述》:“绘若黼黻,曄如琳瑯。”
(2).借指美好的事物。指优美诗文、珍贵书籍。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瑯於毛墨之端。”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诗:“文襟即 玄圃 ,笔下成琳琅。” 宋 李昴英 《贺新郎·再用韵饯吴宪》词:“想胸蟠,蕊闕琳琅笈。真作者,世难及。” 清 秋瑾 《梅十章》之八:“留得琳瑯千万句,锦函双繫碧丝縚。” 宁调元 《感旧集定庵句》诗之六:“ 緑珠 不爱珊瑚树,合配琳瑯万轴身。”
(3).借指美好的事物。指优秀人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唐 刘禹锡 《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素风传竹帛,高价聘琳瑯。” 宋 曾巩 《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诗:“好事今推 霅溪 守,故开新馆集琳瑯。”
(4).玉石相击声。《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鏘鸣兮琳琅。” 晋 挚虞 《思游赋》:“要华电之煜爚兮,珮玉衡之琳琅。” 明 高濂 《玉簪记·重效》:“翠裙摇玉响琳瑯。”
(5).泛指清脆美妙的声音。《云笈七籤》卷十六:“仰诵洞章,啸咏琳琅。” 宋 沈辽 《宴集》诗:“尤爱簷间竹,风来响琳瑯。” 清 汪懋麟 《祭诰封光禄大夫陈太公文》:“众宾杂遝,笑语琳瑯。”  ——《漢語大詞典》
响 ( 響 ) xiǎng
响 [ xiǎng ]
  1. 声音:~声。~箭。~马(旧称在路上抢劫财物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音~(a.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b.泛称收音、录音、扩音等设备)。
  2. 发出声音:钟~了。
  3. 声音高,声音大:~亮。~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4. 回声:~应(yìng )。如~斯应(喻反应迅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