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炷销狮兽。愁病怯登高,几阵西风,吹得罗裳透。

彭孙遹清代〕《醉花阴•和漱玉词,同阮亭作

花影枝枝摇午昼。桂炷销狮兽。愁病怯登高,几阵西风,吹得罗裳透。

阑干星月三更后。玉露沾香袖。心事寄谁行,约略腰身,转觉秋来瘦。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登高西风罗裳

桂 guì《國語辭典》

桂 [ guì ]

  1. 参见「肉桂」、「桂树」等条。
  2. 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以桂借指月亮。唐·李峤〈人日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诗:「桂吐半轮迎此夜,蓂开七叶应今朝。」
  3. 大陆地区广西省的简称。
  4. 姓。如汉代有桂褒。
炷 zhù《國語辭典》

炷 [ zhù ]

  1. 油灯的灯心。《南史·卷七八·夷貊传上·海南诸国传》:「至自然大洲,其上有树生火中,洲左近人剥取其皮,……或作灯炷,用之不知尽。」
  2. 量词。计算线香的单位。宋·苏轼〈书双竹湛师房〉诗二首之一:「一炷清香尽日留。」《红楼梦·第八九回》:「亲自点了一炷香,摆上些果品,便叫人出去。」
  1. 点燃。唐·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翫月〉诗五首之四:「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红楼梦·第六二回》:「宝玉炷了香,行毕礼。」
销 ( 銷 ) xiāo
销 [ xiāo ]
  1. 熔化金属:~金。~毁。
  2. 去掉:~案。~账。~脏。~魂。~蚀。~声匿迹(形容藏起来,不在公开场合出现)。报~。
  3. 开支,花费:开~。
  4. 出卖货物:~售。~路。供~。
  5. 机器或器物上像钉子的零件:~子。~钉。插~。
  6. 把机器上的销子或门窗上的插销推上。
  7. 古同“消”,消散,消失。
狮 ( 獅 ) shī
狮 [ shī ]
     ◎ 哺乳动物,雄的脖子上有长鬣,多产于非洲及印度西北部(通常称“狮子”;古亦作“师子”):~子舞。~子搏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不轻视)。
兽 ( 獸 ) shòu
兽 [ shòu ]
  1. 四肢无严格分工,通体生毛的哺乳动物的总称:~类。野~。鸟~。禽~。~医。
  2. 喻野蛮,下流:~欲。~行。人面~心。
愁 chóu《國語辭典》

愁 [ chóu ]

  1. 忧伤的心绪。如:「离愁」、「乡愁」。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 忧虑、悲伤。如:「不愁吃穿」。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忧伤的、惨淡的。如:「愁绪」、「愁眉苦脸」、「愁云惨雾」。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诗:「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病 bìng《國語辭典》

病 [ bìng ]

  1. 指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亦指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不正常的状态。如:「疾病」、「肝病」、「心病」、「相思病」、「病入膏肓」。
  2. 瑕疵、短处。如:「语病」、「通病」、「弊病」。《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
  1. 生病、患病。如:「她病了三天,变得相当憔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
  2. 为其所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3. 损害。如:「祸国病民」。《战国策·东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
  4. 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 恨、怨恨。《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下·文帝诸子传》:「初,元皇后性忌,以潘氏见幸,恚恨致崩。故劭深病潘氏及濬。」
  6. 指责、不满。《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
  1. 有病的。如:「病容」、「病人」、「病夫」。
  2. 枯干的。唐·杜甫〈薄游〉诗:「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疲惫。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怯 qiè《國語辭典》

怯 [ ​què ]

语音
  1. 畏缩、害怕。如:「畏怯」、「胆怯」。宋·辛弃疾〈鹧鸪天·翰墨诸君久擅场〉词:「黄花不怯秋风冷,只怕诗人两鬓霜。」元·许衡〈满江红·河上徘徊〉词:「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
  1. 娇羞、忸怩。如:「羞怯」、「娇怯」。
  2. 虚弱、懦弱。《史记·卷七○·张仪传》:「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一来我们身小力怯,著甚来由吃挨吃搅?」
  3. 外表或风度不大方、土土的。《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卖水烟的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位爷是个怯公子哥儿,便低了头出去了。」《负曝闲谈·第七回》:「一举一动,都存一点小心,怕人家说他怯,笑他不开眼。」

怯 [ ​qiè ]

读音
  1. (一)​之读音。
登高 dēng gāo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阵 ( 陣 ) zhèn
阵 [ zhèn ]
  1. 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线。~势。严~以待。
  2. 战场:~地。~亡。冲锋陷~。
  3. 量词,指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发。~痛。下了一~雨。
西风(西風)xī fēng
(1).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唐 李白 《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 扬子 。” 清 陈维嵩 《百字令·送周求卓之任荥阳》词:“西风夕照,老鸦啼上枯树。”
(2).喻一种势力或倾向。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贺敬之 《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漢語大詞典》
吹 chuī《國語辭典》

吹 [ chuī ]

  1. 噘著嘴将气体用力从口中呼出来。如:「吹奏」、「吹口哨」。《诗经·小雅·鹿鸣》:「鼓瑟吹笙。」
  2. 气流顺著某方向流动。如:「风吹雨打」。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3. 夸口、说大话。如:「吹牛」、「吹嘘」。
  4. 事情作罢或关系断绝。如:「他们的婚事,早就吹了。」

吹 [ chuì ]

  1. 参见「鼓吹」(一)​条。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罗裳(羅裳)luó cháng
犹罗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十》:“春风復多情,吹我罗裳开。”《宋书·乐志四》:“舞饰丽华乐容工,罗裳皎日袂随风。” 宋 李清照 《一剪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漢語大詞典》
透 tòu《國語辭典》

透 [ tòu ]

  1. 一物体穿过另一物体。如:「渗透」、「刺透」、「阳光穿透了树叶,洒了一地的灿烂。」
  2. 暗地里报讯。如:「到时候,还烦你多少透一点讯息。」
  3. 显露。如:「白里透红」。
  1. 形容澈底而充分的程度。如:「熟透」、「摸透」、「看透」、「苦透」、「恨透」、「冷透」。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