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将登岱岳顶,观澜欲泛溟渤流。

薛瑄明代〕《遇知行简陈广文

岂不闻北海鹏。扶摇一夕起,抟击九万程。又不见渥洼驹。

朝饮东海水,暮宿昆崙墟。古来磊落奇男子,变化腾骧亦如此。

英风激烈干云霄,伟绩轩轰冠青史。我昔年少天下游,大河南北西梁州。

望远将登岱岳顶,观澜欲泛溟渤流。尔来战艺梁园日,秋月离离桂花实。

更随春水到龙门,一跃风涛生霹雳。中间敛翼就閒居,峨冠且复歌唐虞。

半载悠悠客京索千钱,僦得城南庐。城南之庐绝萧洒,开门直见南山下。

南山朝青暮亦青,人情谁似山光者。陈夫子,儒之豪,早年独步亨衡高。

雄文应不让班马,清词真可追风骚。籍籍才名三十载,到处菁莪秀而蔼。

春生杖屦乐薰陶,霜吼金钟共倾骇。众人视我同众人,先生视我情何真。

乃悟知音古来少,伯牙独与钟期亲。先生剩注樽中绿,我为先生歌一曲。

老天生才既有需,岂向尘埃长碌碌。一歌既竟还复歌,歌长此意将如何。

残冬便须终日酩酊醉,春来喜见万里风云多。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望远岱岳观澜溟渤

望远(望远)
三辅黄图长安有夜光宫望远宫  ——《分类字锦》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登 dēng《國語辭典》

登 [ dēng ]

  1.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 进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3.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4. 记录、刊载。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5.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6.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如:「拜登厚赐」。
  7. 北方方言。指穿。如:「脚登长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1.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岱岳(岱嶽)dài yuè
泰山 的别称。《淮南子·墬形训》:“中央之美者,有 岱岳 ,以生五穀桑麻,鱼盐出焉。” 高诱 注:“ 岱岳 , 泰山 也。”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元帝表》:“登封 岱岳 ,且署明堂;巡狩 荆州 ,时行司隶。” 唐 张说 《应制和同刘光喜雨》:“青气合春雨,知从 岱岳 来。” 宋 苏轼 《永裕陵二月旦表本》:“ 岱岳 泥金,未讲升中之礼; 荆山 铸鼎,遽成脱屣之游。”  ——《漢語大詞典》
顶 ( 頂 ) dǐng
顶 [ dǐng ]
  1. 最高的,最上的及最高最上的部分:~点。头~。山~。~巅。~尖。
  2. 用头支承:~承。~天立地。
  3. 支撑,抵住:~礼(佛教徒最尊敬的跪拜礼节,两手伏地,以头抵住受拜人的脚)。~门立户。
  4. 从下面拱起:种子发芽把土~起来了。
  5. 最,极:~好。~多。~大。
  6. 相对着:~风。~头。
  7. 相当,等于:一个~俩。
  8. 担当:~班。不~事。
  9. 代替:~罪。冒名~替。
  10. 争辩,冲撞:~嘴。
  11. 量词,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两~帽子。
  12. 到(某个时间):昨天~十二点才到家。
观澜(观澜)
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分类字锦》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泛 fàn《國語辭典》

泛 [ fàn ]

  1. 漂浮。如:「泛舟」。唐·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均二十韵〉:「萍泛无休日,桃阴想旧蹊。」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2. 呈现、透著。如:「他脸上泛了一层红光。」、「那条水沟泛著一阵阵恶臭。」
  1. 不切实。如:「空泛」、「浮泛」。
  1. 广博、普遍。如:「广泛」。《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一三首之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泛 [ fěng ]

  1. 覆。参见「泛驾 」条。
  2. 败。《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3. 翻。《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太后迺恐,自起泛孝惠卮。」
溟渤 míng bó
溟海 和 渤海 。多泛指大海。 南朝 宋 鲍照 《代君子有所思》诗:“筑山拟 蓬 壶 ,穿池类 溟 渤 。” 唐 李涉 《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诗:“后辈无劳续出头,坳塘不合窥溟渤。” 明 袁宏道 《答蹇督抚》:“唯是溟渤之大,不让渗潢;以兹沙石之顽,得效礱礪。” 清 唐孙华 《寄题三贤祠》诗:“ 江夏 今儒宗,词源倾溟渤。”  ——《漢語大詞典》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