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绶解定辽,先几洞明哲。

欧大任明代〕《蒲州张公纡胜园

威凤翔羽仪,潜虬戢寥泬。长公冠代英,圭璋蚤特达。

显轨发皇京,丰泽沛海澨。章绶解定辽,先几洞明哲。

远迹寄崇情,深栖亮奇节。舆悬蒲坂高,岂慕于陵洁。

战胜稍自肥,委运故安辙。为园历山田,太华南巀嶭。

西瞻洪河流,东倚中条碣。临漪濯鲜飙,憩榭延皎月。

寒荣偃曝卧,丘樊众芳列。多暇狎禽鱼,散怀释剞劂。

仁可瓢箪求,机息桔槔拙。泛醴且命觞,沐兰或晞发。

谷神介耆颐,空有谢夭伐。卓彼贞遁人,杳与箕颖绝。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章绶先几洞明

章绶(章綬)zhāng shòu
(1).官印和系印的丝带。亦泛指官印。《西京杂记》卷二:“ 朱买臣 为 会稽 太守,怀章綬还至舍亭,而国人未知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上益加知遇,面赐章綬,累召对。”
(2).指官位。 宋 曾巩 《归老桥记》:“今 柳侯 ……方为天子致其材力以惠元元之时,虽欲遗章綬之荣,从湖山之乐,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一门群从,章綬鼎盛,可谓殊荣曼福,备於一身已。”  ——《漢語大詞典》
解 jiě/jiè/xiè《國語辭典》

解 [ jiě ]

  1. 分割、剖分。如:「解剖」。《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2. 分裂、分散。如:「瓦解」、「溶解」、「難分難解」。
  3. 打開、鬆開、鬆脫。如:「解扣子」、「解開繩子」、「寬衣解帶」。
  4. 免除、消除。如:「解圍」、「解悶」、「解救」、「解渴」、「調解」。《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5.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釋」、「辯解」。
  6. 曉晤、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7. 排出汗水或大小便。如:「小解」。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8. 會、能夠。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1. 文體名。古代文體之一,旨在辯論解說。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2. 答案。如:「不得其解」。
  3. 見識、看法。如:「獨到的見解」。

解 [ xiè ]

  1. 鬆懈、懈怠。《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虜久屯聚,解弛。」
  1. 參見「解縣 」條。
  2.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解狐。

解 [ jiè ]

  1. 參見「解元 」條。
  2. 官署、官吏辦公的地方。《商君書·墾令》:「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槩。」《文選·左思·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1.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下喝賜錢酒賞犒捉事人,解這崔寧到臨安府,一一從頭供說。」
  2. 典當、抵押。《醒世恆言·卷三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你贖典,還是解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
  3. 租用、租借。《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三官人同那妻子和當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警世通言·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當日天色晚,見一所客店,姊妹兩人解了房,討些飯喫了。」
定 dìng《國語辭典》

定 [ dìng ]

  1. 确切的、不改变的。如:「定理」、「定义」、「定律」、「定局」、「定论」。
  2. 不动的。如:「定产」、「定业」。
  3. 规定的。如:「定量」、「定时」、「定期」。
  1. 固定、使固定。如:「定住」、「定影」。
  2. 使平静、使稳固。如:「平定」、「安邦定国」。
  3. 使确定、不更改。如:「底定」、「决定」、「否定」、「裁定」。
  4. 约定、订立。如:「定约」、「制定」、「订定」。
  1. 究竟、到底。表疑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2. 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无疑」。唐·杜甫〈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
  1. 姓。如明代有定伯安。
辽 ( 遼 ) liáo
辽 [ liáo ]
  1. 远:~远。~阔。
  2. 中国朝代名:~代。
  3. 中国辽宁省的简称。
先几(先幾)xiān jī
预先洞知细微。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神仙·仙姑避迹》:“ 何廷玉 、 罗万象 等数十辈,皆以失旨伏诛,仙姑明哲先几,即谓之仙亦可。” 明 屠隆 《綵毫记·拜官供奉》:“念隐忧漆室效葵倾,鉴先几曲突徙薪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速著先几之识,勿貽后至之诛。”  ——《漢語大詞典》
洞明 dòng míng
(1).通晓;明了。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 跋摩 ﹞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周羣 尝学山中,忽有白猿化为老人而至,授 羣 书一卷,乃 黄帝 而下历日也。 羣 遂洞明阴阳。”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三幕:“﹝ 金澹庵 ﹞人情练达,世故洞明。”
(2).通亮。  ——《漢語大詞典》
哲 zhé《國語辭典》

哲 [ zhé ]

  1. 明智。《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粤若稽古帝汉,祖宗濬哲钦明。」
  1. 贤能明智的人。《左传·成公八年》:「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唐·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然黩武翫兵,先哲所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