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推有在,勇爵敢徒争。

元稹唐代〕《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忆昔凤翔城,龆年是事荣。理家烦伯舅,相宅尽吾兄。
诗律蒙亲授,朋游忝自迎。题头筠管缦,教射角弓騂.
矮马驼騣bi,牦牛兽面缨。对谈依赳赳,送客步盈盈。
米碗诸贤让,蠡杯大户倾。一船席外语,三榼拍心精。
传盏加分数,横波掷目成。华奴歌淅淅,媚子舞卿卿。
斗设狂为好,谁忧饮败名。屠过隐朱亥,楼梦古秦嬴。
环坐唯便草,投盘暂废觥。春郊才烂熳,夕鼓已砰轰。
荏苒移灰琯,喧阗倦塞兵。糟浆闻渐足,书剑讶无成。
抵璧惭虚弃,弹珠觉用轻。遂笼云际鹤,来狎谷中莺。
学问攻方苦,篇章兴太清。囊疏萤易透,锥钝股多坑。
笔阵戈矛合,文房栋桷撑。豆萁才敏俊,羽猎正峥嵘。
岐下寻时别,京师触处行。醉眠街北庙,闲绕宅南营。
柳爱凌寒软,梅怜上番惊。观松青黛笠,栏药紫霞英。
尽日听僧讲,通宵咏月明。正耽幽趣乐,旋被宦途萦。
吏晋资材枉,留秦岁序更。我髯黳数寸,君发白千茎。
芸阁怀铅暇,姑峰带雪晴。何由身倚玉,空睹翰飞琼。
世道难于剑,谗言巧似笙。但憎心可转,不解跽如擎。
始效神羊触,俄随旅雁征。孤芳安可驻,五鼎几时烹。
潦倒沉泥滓,欹危践矫衡。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
巫峡连天水,章台塞路荆。雨摧渔火焰,风引竹枝声。
分作屯之蹇,那知困亦亨。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
逸杰雄姿迥,皇王雅论评。蕙依潜可习,云合定谁令。
原燎逢冰井,鸿流值木罂。智囊推有在,勇爵敢徒争。
迅拔看鹏举,高音侍鹤鸣。所期人拭目,焉肯自佯盲。
铅钝丁宁淬,芜荒展转耕。穷通须豹变,撄搏笑狼狞。
愧捧芝兰赠,还披肺腑呈。此生如未死,未拟变平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智囊勇爵

智囊 zhì náng
称足智多谋的人。常指为别人划策的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樗里子 滑稽多智, 秦 人号曰‘智囊’。” 唐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智囊推有在,勇爵敢徒争。”《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又有大司农 桓范 ,字 之则 ,颇有智谋,人多称为‘智囊’。”《十月》1981年第1期:“ 老秦 按住我的手,像电影里那种足智多谋的智囊似的。”  ——《漢語大詞典》
推 tuī《國語辭典》

推 [ tuī ]

  1. 用力往前或往外移动物体。如:「推车」、「推门」。唐·李白〈襄阳歌〉:「玉山自倒非人推。」
  2. 顺著迁移。《易经·系辞下》:「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3. 根据已知寻究其他。如:「推算」、「推论」、「以此类推」。《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有意其推本之也。」
  4. 扩充、扩展。如:「推行」、「推销」、「推广教育」。《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
  5. 选择、荐举。如:「推选」、「推举」。《礼记·儒行》:「推贤而进达之。」
  6. 辞让、让与。如:「推让」。《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推食食我。」
  7. 借口、假托。如:「推托」、「推卸」、「推三阻四」。《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又推个事故,却来白娘子家取伞。」
  8. 尊崇、赞许。如:「推崇」、「推许」。《晋书·卷四一·刘寔传》:「天下所共推,则天下士也。」
  9. 除去。如:「推陈出新」。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勇爵 yǒng jué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庄公 为勇爵, 殖绰 、 郭最 欲与焉。” 杜预 注:“设爵位以命勇士。”后用以指武将。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无几何,有由勇爵而授赤社於兹者。”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右列未能登进勇爵,而儒生或以见薄为愧。”  ——《漢語大詞典》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1.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1.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1.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1.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2.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3.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4.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5.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1.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1.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2.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争 ( 爭 ) zhēng《國語辭典》
  1. 「争 」的异体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