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凭玉女,过涧遇青童。

毛奇龄清代〕《谒嵩岳

太室开天表,崇丘奠土中。主名高四域,受秩比三公。

日月环区宅,阴阳割浑濛。歌崧扬峻极,望祀礼昭融。

华盖标方顶,金壶启上宫。翕河承汉禅,卜洛载周工。

别观翔修鹤,层城倚大熊。藏书凭玉女,过涧遇青童。

洞闭能围雪,梯长恍御风。群山咸拱岳,万岁自呼嵩。

槐弟封尧爵,菖羊采少翁。浮丘闲驾羽,子晋妙吹筒。

石酒龙精白,岩花凤首红。烟霏春渺渺,水滴午漴漴。

虚壑涵深矿,空梁拔断虹。天关应再辟,帝座俨相通。

险塞分河内,灵祇屈岱东。神京怀旧服,终古赖攸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藏书玉女青童

藏书(藏書)cáng shū
(1).图书馆或私人等收藏的图书。《新唐书·艺文志一》:“藏书之盛,莫盛於 开元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二十四史月日考》:“身后萧然,无以为敛。藏书手著,斥卖都尽。” 茅盾 《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 孙毓修 每天很忙,他把整个江南图书馆的藏书都浏览一番。”
(2).储藏书籍。《庄子·天道》:“ 孔子 西藏书於 周 室。 子路 谋曰:‘ 由 闻 周 之徵藏史有 老聃 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漢語大詞典》
凭 ( 憑 ) píng《國語辭典》
  1. 「凭 」的异体字。
玉女 yù nǚ
(1).对他人之女的美称。《礼记·祭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 郑玄 注:“言玉女者,美言之也。君子於玉比德焉。”《史记·秦本纪》:“乃妻之 姚 姓之玉女。” 唐 张谔 《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宋 黄庭坚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诗:“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2).美女。《吕氏春秋·贵直》:“ 惠公 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 高诱 注:“玉女,美女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一夕,悉化为玉女,惑其徒。”《宣和遗事》前集:“到晚后乘龙车凤輦,去三十六宫二十四苑闲游,有多少天仙玉女。”
(3).仙女。《神异经·东荒经》:“﹝ 东王公 ﹞恒与一玉女投壶。”《楚辞·贾谊〈惜誓〉》:“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於后车。” 朱熹 集注:“玉女, 青要 、 乘弋 等也。”《文选·张衡〈思玄赋〉》:“载 太华 之玉女兮,召 洛浦 之 虙妃 。” 刘良 注:“玉女, 太华 神女。” 唐 李商隐 《寄远》诗:“ 桓娥 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 清 龚自珍 《戒将归文》:“造亭亭之高宫兮,接玉女於云涯。”
(4).常与“金童”对举,指侍奉仙人的女童。《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一时仙乐数声,画阁开处,左有金童,右有玉女。”
(5).草名,即女萝。《尔雅·释草》:“蒙,玉女。” 郭璞 注:“蒙,即唐也,女萝别名。”  ——《漢語大詞典》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涧 ( 澗 ) jiàn
涧 [ jiàn ]
     ◎ 山间流水的沟:溪~。山~。
遇 yù《國語辭典》

遇 [ yù ]

  1. 相逢、不期而会。如:「巧遇」。《书经·胤征》:「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
  2. 契合、投合。《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韩非子·难二》:「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3. 得志、得到赏识。《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序》:「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王充《论衡·逢遇》:「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4. 对待。如:「礼遇」。《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纯实可谋大事。」
  5. 遭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6. 抵挡、对付。《商君书·外内》:「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荀子·大略》:「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1. 机会。如:「际遇」、「机遇」。三国吴·韦昭〈博奕论〉:「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
  2. 姓。如汉代有遇冲。
青童 qīng tóng
(1).神话传说中的仙童。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洞庭山 ﹞昔有 青童 秉烛飇飞轮之车至此,其迹存焉。”《太平广记》卷十一引 宋 曾慥 《集仙传·大茅君》:“ 汉 元寿 二年,八月己酉, 南岳真人赤君 、 西城王君 及诸 青童 并从 王母 降於 盈 室。”
(2).引申为修炼有素的道士。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3).即 青童君 。 唐 顾况 《短歌行》之六:“ 轩辕 弓箭无人识, 东海 青童 寄消息。” 唐 李白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步网绕碧落,倚树招 青童 。” 王琦 注:“《真灵位业图》:‘ 龚仲阳 、 幼阳 兄弟二人,受道於 青童君 。’” 宋 苏轼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戏作此数句》诗:“喜我归有期,举酒属 青童 。” 王十朋 注引 赵次公 曰:“ 青童 ,神仙 青童君 也。” 陈三立 《榘林五十生日赋赠》之三:“神丹受得 青童 祕,散落人间只等閒。”参见“ 青童君 ”。
(4).指少年。 唐 于鹄 《古挽歌》:“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清 郑燮 《止足》诗:“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 续范亭 《总部观平剧》诗:“丰衣足食好榜样,两个青童四百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