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彭 péng/bāng《國語辭典》
彭 [ péng ]
名- 地名。春秋郑邑。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中牟县境内。
- 姓。如清代有彭孙贻。
城 chéng《國語辭典》
城 [ chéng ]
名- 古时环绕京师或围绕某一区域以供防守的大围墙。《广韵·平声·清韵》:「城,城郭。」《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 都市。如:「京城」、「城市」。
- 姓。如战国时有城浑。
- 筑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是月,城西宁。」
游乐(遊樂)yóu lè
游玩嬉戏。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还有一件长处, 北平 的饭馆戏园各种游乐的场所他几乎处处知道门路。”《诗刊》1978年第5期:“如在这风光宜人的地方仔细寻访,先跳出蚌蛤斑斓的特写画;再回到林中,便是星星点点的鸡豚游乐图。”
游玩嬉戏。 晋 王嘉 《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俗谓游乐之处为桑中也。” 唐 李约 《过华清宫》诗:“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倾。”《东周列国志》第八一回:“ 吴王 宠幸 西施 ,日事游乐。” ——《漢語大詞典》
游玩嬉戏。 晋 王嘉 《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俗谓游乐之处为桑中也。” 唐 李约 《过华清宫》诗:“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倾。”《东周列国志》第八一回:“ 吴王 宠幸 西施 ,日事游乐。”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名-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人家 rén jiā
(1).他人之家。《国语·晋语二》:“ 里克 曰:‘弑君以为廉,长廉以骄心,因骄以制人家,吾不敢。’” 韦昭 注:“因骄以裁制人之父子,吾不敢为也。” 汉 王符 《潜夫论·释难》:“故大屋移倾,则下之人,不待告令,各争其柱之。仁者,兼护人家者,且自为也。”
(2).民家,民宅。《史记·六国年表序》:“《诗》《书》所以復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 周室 ,以故灭。”《汉书·佞倖传·邓通》:“於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后汉书·献帝纪》:“己酉, 董卓 焚 洛阳 宫庙及人家。”《朱子语类》卷九十:“ 广西 贺州 有一人家,共一大门,门里有两廊,皆是子房,如学舍僧房。”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在这一点上,执政府颇象寻常的人家,而不象堂堂的‘执政府’了。”
(3).住户。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宋 余靖 《晚至松门僧舍怀寄李太祝》诗:“蓼浦初闻雁,人家半在船。” 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刘大白 《旧梦》诗:“小草,你妆饰了富贵人家底庭园,却受够了他们底芟夷和蹂躏。”
(4).家庭。 明 唐顺之 《凤阳等处灾伤疏》:“且 江 北人家素无积蓄。”《红楼梦》第七回:“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人家不象个人家,吃饭连张桌子也没有。”
(5).家业。《北史·僭伪附庸传·慕容垂》:“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原説,与他夺了人家,要谢我们一千银子。”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想我家自从高祖 闕九员外 靠着天理,做起一分人家。”
(6).未嫁前的夫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江小娘 在家,初意要替他寻个人家,急切里凑不着巧。”《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嘱咐他见了姑娘,千万莫问他有人家没人家的这句话,是个入门问讳的意思。” 田汉 《获虎之夜》:“现在也不必恨他了,反而叫我们给 莲儿 选了家好人家。”
(7).别人;他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又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成 ( 李成 )官至尚书郎,其山水寒林,往往人家有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岂知你所为不义若此!点污了人家儿女,岂是君子之行!” 闻一多 《画展》:“反正人家不是傻子,咱们的底细,人家心里早已是雪亮的。”
(8).指某个人或某些人,同“ 他 ”或“他们”相近。如:你快去吧,人家快要等死了。
(9).对人称自己。 唐 张鷟 《游仙窟》:“人家不中物,渐渐逼他来。”《西游记》第三一回:“你这泼猴,其实惫懒!怎么上门子欺负人家!”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我的茶呢?人家忙得要死,吃了茶就要有事去。”
(10).与名词连用表示身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他起初因见父亲是个武出身,受那外人指目,只説是个武弁人家。”《儒林外史》第一回:“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 朱自清 《笑的历史》:“又过了三四年,她们告诉我,姑娘人家要斯文些,笑是没规矩的。” ——《漢語大詞典》
(2).民家,民宅。《史记·六国年表序》:“《诗》《书》所以復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 周室 ,以故灭。”《汉书·佞倖传·邓通》:“於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后汉书·献帝纪》:“己酉, 董卓 焚 洛阳 宫庙及人家。”《朱子语类》卷九十:“ 广西 贺州 有一人家,共一大门,门里有两廊,皆是子房,如学舍僧房。”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在这一点上,执政府颇象寻常的人家,而不象堂堂的‘执政府’了。”
(3).住户。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宋 余靖 《晚至松门僧舍怀寄李太祝》诗:“蓼浦初闻雁,人家半在船。” 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刘大白 《旧梦》诗:“小草,你妆饰了富贵人家底庭园,却受够了他们底芟夷和蹂躏。”
(4).家庭。 明 唐顺之 《凤阳等处灾伤疏》:“且 江 北人家素无积蓄。”《红楼梦》第七回:“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人家不象个人家,吃饭连张桌子也没有。”
(5).家业。《北史·僭伪附庸传·慕容垂》:“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原説,与他夺了人家,要谢我们一千银子。”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想我家自从高祖 闕九员外 靠着天理,做起一分人家。”
(6).未嫁前的夫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江小娘 在家,初意要替他寻个人家,急切里凑不着巧。”《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嘱咐他见了姑娘,千万莫问他有人家没人家的这句话,是个入门问讳的意思。” 田汉 《获虎之夜》:“现在也不必恨他了,反而叫我们给 莲儿 选了家好人家。”
(7).别人;他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又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成 ( 李成 )官至尚书郎,其山水寒林,往往人家有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岂知你所为不义若此!点污了人家儿女,岂是君子之行!” 闻一多 《画展》:“反正人家不是傻子,咱们的底细,人家心里早已是雪亮的。”
(8).指某个人或某些人,同“ 他 ”或“他们”相近。如:你快去吧,人家快要等死了。
(9).对人称自己。 唐 张鷟 《游仙窟》:“人家不中物,渐渐逼他来。”《西游记》第三一回:“你这泼猴,其实惫懒!怎么上门子欺负人家!”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我的茶呢?人家忙得要死,吃了茶就要有事去。”
(10).与名词连用表示身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他起初因见父亲是个武出身,受那外人指目,只説是个武弁人家。”《儒林外史》第一回:“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 朱自清 《笑的历史》:“又过了三四年,她们告诉我,姑娘人家要斯文些,笑是没规矩的。” ——《漢語大詞典》
踪迹(蹤蹟)zōng jì
亦作“ 踪跡 ”。亦作“ 踪蹟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荒凉(荒涼)huāng liáng
亦作“ 荒凉 ”。
(1).荒芜;人烟寥落。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经原野之荒凉,属西成之云暮。” 宋 文天祥 《指南录·上岸难》:“城外荒凉,寂无人影。”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丁玲 《奔》:“又一阵寒冽的晨风从荒凉的田地上打来。”
(2).凄凉;凄清。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 已远波声小。” 明 无名氏 《白兔记·投军》:“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 茅盾 《一个女性》三:“她感得有一种异样的荒凉的悲哀兜上她心头。” ——《漢語大詞典》
(1).荒芜;人烟寥落。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经原野之荒凉,属西成之云暮。” 宋 文天祥 《指南录·上岸难》:“城外荒凉,寂无人影。”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丁玲 《奔》:“又一阵寒冽的晨风从荒凉的田地上打来。”
(2).凄凉;凄清。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 已远波声小。” 明 无名氏 《白兔记·投军》:“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 茅盾 《一个女性》三:“她感得有一种异样的荒凉的悲哀兜上她心头。” ——《漢語大詞典》
没水 méi shuǐ
(1).潜水。《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欲出 周 鼎 泗水 。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今水浅时,彼土人没水,取得旧木,坚贞光黑如漆。”《晋书·谢玄传》:“小将 田泓 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明史·张士诚传》:“ 五太子 者, 士诚 养子,短小精悍,能平地跃丈餘,又善没水。”
(2).沉入水中;淹在水中。《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法喻》:“船盘迴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清史稿·循吏传·任辰旦》:“县田没水者六千亩,赋额未除,输者率破家。” ——《漢語大詞典》
(2).沉入水中;淹在水中。《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法喻》:“船盘迴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清史稿·循吏传·任辰旦》:“县田没水者六千亩,赋额未除,输者率破家。” ——《漢語大詞典》
涯 yá《國語辭典》
涯 [ yá ]
名- 水边。《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汉·王充《论衡·验符》:「庐江皖侯国,民际有湖。皖民小男,曰陈爵陈挺,年皆十岁以上,相与钓于湖涯。」
- 边际。《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极限。《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宋·苏轼〈答李方叔〉:「某以虚名过实,士大夫不察,责望逾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