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堂典训旧知名,东观图书已勒成。

于慎行明代〕《高太孺人挽章太史昆崙母也

北堂典训旧知名,东观图书已勒成。自有龙章貤上苑,谁教鹤驭返瑶京。

霜飘楚峡玄猿泪,月暗巴江杜宇声。归路凄凉无限恨,微吟不似赋西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北堂典训旧知东观图书勒成

北堂 běi táng
(1).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为妇女盥洗之所。《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 郑玄 注:“北堂,房中半以北。” 贾公彦 疏:“房与室相连为之,房无北壁,故得北堂之名。”后因以“北堂”指主妇居处。 唐 韩愈 《示儿》诗:“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 清 方苞 《工部尚书熊公继室李淑人墓志铭》:“而淑人留京师,余尝拜于北堂。既弥留,入视於寝,迫公事,未得与殯敛。”
(2).指母亲的居室。语本《诗·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树之背” 毛 传:“背,北堂也。” 宋 王禹偁 《寄金乡张赞善》诗:“年少辞荣自古稀,朝衣不着着斑衣。北堂侍膳侵星起,南亩催耕冒雨归。” 明 何景明 《白将军征南兼寿母》诗:“玉帐驻南国,金尊开北堂……报主身何壮,犹牵寸草肠。”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孤幃冷簟,难辞白髮于北堂;另楚寒巫,更撇红颜於别闥。”
(3).代称母亲。 唐 李白 《赠历阳褚司马》诗:“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宋 王安石 《和微之林亭》:“中园日涉非无趣,保此千钟慰北堂。” 清 赵翼 《戊戌春日》诗:“北堂梦杳痛难追,春露惊心又一悲。”
(4).可借指祖母。《红楼梦》第九四回:“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復古先梅。”
(5).泛指北屋。 唐 卢照邻 《明月引》:“横桂枝於西第,绕菱花於北堂。”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囀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宋 梅尧臣 《留题希深美桧亭》诗:“栽萱北堂近,梦草故池连,乘月时来往,清歌思浩然。” 清 恽寿平 《南田论画》:“余在北堂閒居,灌花蒔香,涉趣幽艳,玩乐秋容,资我吟啸。”
(6).指室。与正堂相对而言。 汉 贾谊 《新书·胎教》:“﹝ 史鰌 ﹞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死而置尸于北堂,於我足矣。’ 灵公 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 灵公 戚然易容而寤曰:‘吾失矣!’立召 蘧伯玉 而进之,召 弥子瑕 而退之,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南史·袁昂传》:“ 俭 后为 丹阳 尹,於后堂独引见 昂 ,指北堂谓曰:‘卿必居此。’”
(7).宗庙放置神主之所。《荀子·宥坐》:“ 子贡 观於 鲁 庙之北堂。” 杨倞 注:“北堂,神主所在也。”
(8).明堂五室之一,在太室之后,位于北方,故称。 宋 范仲淹 《明堂赋》:“臣闻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也……堂并包于五室,室辨正于五方。左青阳而右緫章,面明堂而背北堂,耽然太室,儼乎中黄。”  ——《漢語大詞典》
典训(典訓)diǎn xùn
(1).《尚书》《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指经典或《尚书》《后汉书·桓荣传》:“ 庄 以童蒙,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於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準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
(2).准则性的训示。《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班昭》:“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宠,赖母师之典训。”《元典章·兵部三·使臣》:“其本处官司不遵朝廷典训,輒敢非理骚扰,实为未便。”  ——《漢語大詞典》
旧知(舊知)jiù zhī
犹故交。《三国志·魏志·袁术传》:“吾备旧知,故陈至情。” 南朝 宋 谢瞻 《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方舟析旧知,对筵旷明牧。”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 蔡先生 确是一个很念旧知的人。”  ——《漢語大詞典》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1.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2.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3. 声誉。如:「盛名」、「令名」。
  4.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5. 量词:➊ ​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1.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1.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2.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东观(東觀)dōng guān
(1). 东汉 洛阳 南宫内观名。 明帝 诏 班固 等修撰《汉记》于此,书成名为《东观汉记》。 章 和 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后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 南朝 陈 徐陵 《谢敕赉烛盘赏答齐国移文启》:“臣职居南史,身典东观,谨述私荣、传之方策。” 唐 刘禹锡 《送分司陈郎中祗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诗:“远取南朝贵公子,重修东观帝王书。”
(2).称宫中藏书之所。 北周 庾信 《皇夏乐》:“南宫学已开,东观书还聚。” 唐太宗 《赋尚书》诗:“ 崇文 时驻步,东观还停輦。輟膳玩《三坟》,暉灯披《五典》。” 清 钱谦益 《〈董文敏公遗集〉序》:“故其题识赏鉴之文,区明雅俗,别裁真伪,东观输其博,南宫逊其精。”  ——《漢語大詞典》
图书(圖書)tú shū
(1).书籍。《韩非子·大体》:“豪杰不著名於图书,不録功於盘盂。” 唐 郑谷 《赠文士王雄》诗:“图书长在手,文学老於身。” 宋 梅尧臣 《送刁景纯学士赴越州》诗:“前舟载图书,后舟载女乐。”
(2).图籍。指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史记·萧相国世家》:“ 沛公 至 咸阳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何 独先入收 秦 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汉王 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 何 具得 秦 图书也。”《晋书·宣帝纪》:“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穀甚众。”
(3).指河图洛书。语出《易·繫辞上》:“ 河 出图, 洛 出书,圣人则之。”《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河 洛 出图书。” 宋 司马光 《三月三十日偶成诗献留守开府太尉兼呈真率诸公》:“ 河 洛 今为盛,图书昔所潜,家家花启户,处处酒飘帘。”参见“ 河图洛书 ”。
(4).犹图谶。《汉书·王莽传上》:“图书皆书 莽 大臣八人。”《后汉书·桓谭传》:“增益图书,矫称讖记。” 李贤 注:“图书即讖纬符命之类也。”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 光武 令 尹敏 校图讖…… 敏 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切幸万一。’帝深非之,竟不罪。”参见“ 图讖 ”。
(5).画册。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观古之图书,贤圣之君皆有贤臣在侧。”
(6).图章。 宋 张耒 《汤克一图书序》:“图书之名,予不知其所起;盖古所谓璽,用以为信者。” 清 鞠履厚 《印文考略》:“古人於图画书籍,皆有印以存识,遂称图书印。故今呼官印仍曰印,呼私印曰图书。”《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要费先生的心,刻两方图书。”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勒成
班固东都赋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文选注勒成谓功成而勒石也  ——《分类字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