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传七邑趋风溃,疑说专戎伏地迎。
郭之奇〔明代〕《孔有德倡援辽叛卒屠七邑破登城登抚孙元化按兵不动甘为虏也志慨》
天骄蠢尔日烽惊,率土臣民雠不轻。挟纩多年应马革,脱巾一旦起羊羹。
乍传七邑趋风溃,疑说专戎伏地迎。贷息游魂终一死,尔曹遂作负恩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乍 zhà《國語辭典》
乍 [ zhà ]
副- 突然。《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初、刚刚。如:「乍暖还寒」、「新来乍到」、「霪雨乍晴」。
- 暂时。《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
- 怎、哪。《西游记·第三三回》:「乍想到了此处,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压了。」
- 因害怕而颤抖。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不由我意张狂,心惊乍。」
- 壮著、放大。《红楼梦·第六七回》:「那兴儿听见这个声音儿,早已没了主意了,只得乍著胆子进来。」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七邑
左传见九县下将又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 讨之未及魋先谋公请以鞍易薄公曰不可薄宗邑也乃益鞍七邑而请享公焉以日中为期家备尽往 刘孝绰荅湘东王书见二邦下曹大家东征赋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 ——《骈字类编》
趋风(趨風)qū fēng
亦作“趍风”。
(1).疾行至下风,以示恭敬。《左传·成公十六年》:“ 郤至 三遇 楚子 之卒,见 楚子 ,必下,免胄而趋风。”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一》:“是故 虞卿 一言,而 秦 之震惧趋风,驰指而请备。” 宋 张耒 《答林学士启》:“ 耒 , 淮 楚 晚进,场屋后来,辱登门墻,尝备官属,当趋风於末座,乃首贄於长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双缢庙》:“縞袂趋风,匹夫之志难夺;红颜赴义,匹妇之谅可悲。”
(2).引申指瞻仰风采。 宋 曾巩 《越州贺提刑夏倚状》:“ 巩 於此备官,云初託庇,喜趋风之甚邇,谅考履之惟和。”
(3).闻风而来。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一:“自然 乐毅 徒,趋风走天下。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4).引申指追随仿效。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章碣》:“ 碣 有异才,尝草创诗律,於八句中,足字平侧,各从本韵……自称变体。当时趋风者亦纷纷而起也。” 明 汤显祖 《与许仰亭吏部书》:“太学趍风之后,音徽邈绵,南国多年,山川映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见朋辈中钻研古书,不工制艺者,遇稍解风雅之主司,多以二三场殫洽见收;而一二揣摩时尚,趋风乘沫之士,迄老死不获知遇。” ——《漢語大詞典》
(1).疾行至下风,以示恭敬。《左传·成公十六年》:“ 郤至 三遇 楚子 之卒,见 楚子 ,必下,免胄而趋风。”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一》:“是故 虞卿 一言,而 秦 之震惧趋风,驰指而请备。” 宋 张耒 《答林学士启》:“ 耒 , 淮 楚 晚进,场屋后来,辱登门墻,尝备官属,当趋风於末座,乃首贄於长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双缢庙》:“縞袂趋风,匹夫之志难夺;红颜赴义,匹妇之谅可悲。”
(2).引申指瞻仰风采。 宋 曾巩 《越州贺提刑夏倚状》:“ 巩 於此备官,云初託庇,喜趋风之甚邇,谅考履之惟和。”
(3).闻风而来。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一:“自然 乐毅 徒,趋风走天下。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4).引申指追随仿效。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章碣》:“ 碣 有异才,尝草创诗律,於八句中,足字平侧,各从本韵……自称变体。当时趋风者亦纷纷而起也。” 明 汤显祖 《与许仰亭吏部书》:“太学趍风之后,音徽邈绵,南国多年,山川映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见朋辈中钻研古书,不工制艺者,遇稍解风雅之主司,多以二三场殫洽见收;而一二揣摩时尚,趋风乘沫之士,迄老死不获知遇。” ——《漢語大詞典》
溃 ( 潰 ) kuì/huì
溃 [ kuì ]
- 大水冲开堤岸:~决。~堤。
- 散乱,垮台:~败。~退。~散。~逃。~不成军。崩~。~乱。
- 肌肉组织因腐烂而破了口:~烂。~疡。
- ◎ 同“殨”。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动-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
-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 责备:数~。
-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专 ( 專 ) zhuān
专 [ zhuān ]
- 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长(cháng )。~使。~心致志。
- 独自掌握和占有:~利。~车。~有。~断。
- 姓。
戎 róng《國語辭典》
戎 [ róng ]
名- 兵器。《礼记·月令》:「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汉·郑玄·注:「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
- 兵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其大小之戎,号令之用,则听于节度使焉。」
- 兵士。《易经·同人卦·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国语·吴语》:「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 军旅。如:「投笔从戎」。唐·皮日休〈白门表〉:「监戎者以闻。上赫然大怒,命大将职正其罪。」
- 战争。《书经·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新唐书·卷一二二·魏元忠传》:「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
- 泛指西方的少数民族。《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姓。如汉代有戎赐。
- 大。《诗经·周颂·烈文》:「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汉·毛亨·传:「戎,大。」
- 你、汝。《诗经·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汉·郑玄·笺:「戎,犹女也。」
伏地 fú dì
(1).俯伏在地上。《汉书·淮南厉王传》:“追念辠过,恐惧伏地。” 郭希仁 《从戎纪略》:“ 定三 部勒各学生,伏地放枪,中者数十人。”
(2).方言。谓本地出产的或用土法制造的。如:伏地小米儿;伏地面。 ——《漢語大詞典》
(2).方言。谓本地出产的或用土法制造的。如:伏地小米儿;伏地面。 ——《漢語大詞典》
迎 yíng《國語辭典》
迎 [ yíng ]
动- 接。如:「迎接」、「送往迎来」。《仪礼·士昏礼》:「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宋·王安石〈白沟行〉:「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 奉承。如:「逢迎」。《新唐书·卷九六·杜如晦传》:「怀道及隋时位吏部主事,方炀帝幸江都,群臣迎阿,独怀道执不可。」
- 朝著、向著。如:「迎面」、「迎风」。唐·李华〈河南府参军厅壁记〉:「每从容府中,或有异政,虽不吾以,必预咨谋,如川决防,如竹迎刃。」
迎 [ yìng ]
动- 对方尚未到达而亲自前往迎接。《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一》:「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