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救 jiù《國語辭典》
救 [ jiù ]
动- 制止、阻止。如:「救火」。《管子·立政》:「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 援助、使脱离困难或危急。如:「拯救」、「援救」、「营救」。《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 治疗。如:「急救」、「无药可救」。《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代-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涂炭(塗炭)tú tàn
(1).比喻极困苦的境遇。《书·仲虺之诰》:“ 有夏 昏德,民坠涂炭。” 孔 传:“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 晋 潘岳 《西征赋》:“竭股肱於昬主,赴涂炭而不移。” 太平天囯 汪潭 《建天京于金陵论》:“於是龙车光降 金陵 ,日驭威临 建业 。后舞前歌,出军民於涂炭。”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治世安民,是为了拯生民于涂炭。”
(2).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 南朝 梁 沈约 《梁鼓吹曲·道亡》:“救此倒悬拯涂炭,誓师刘旅赫灵断。” 清 吕守曾 《经史法戒诗》之十:“治安共説 梁天监 ,南北通和救涂炭。”
(3).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韩诗外传》卷一:“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东观汉记·赵熹传》:“遇 更始 亲属,皆踝跣涂炭,饥困不能前。”《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六年》:“ 柳元景 欲救 怀文 ,言於上曰:‘ 沈怀文 三子,涂炭不可见;愿陛下速正其罪。’”
(4).蹂躏;摧残。《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涂炭,二十餘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水浒传》第六三回:“滥官当道,污吏专权,殴死良民,涂炭万姓。”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戕贼人道,涂炭生灵,是不仁也。” 峻青 《故乡杂记》:“如果不消灭这个敌人……我们的人民,不晓得还要遭受多大的涂炭。”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 南朝 梁 沈约 《梁鼓吹曲·道亡》:“救此倒悬拯涂炭,誓师刘旅赫灵断。” 清 吕守曾 《经史法戒诗》之十:“治安共説 梁天监 ,南北通和救涂炭。”
(3).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韩诗外传》卷一:“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东观汉记·赵熹传》:“遇 更始 亲属,皆踝跣涂炭,饥困不能前。”《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六年》:“ 柳元景 欲救 怀文 ,言於上曰:‘ 沈怀文 三子,涂炭不可见;愿陛下速正其罪。’”
(4).蹂躏;摧残。《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涂炭,二十餘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水浒传》第六三回:“滥官当道,污吏专权,殴死良民,涂炭万姓。”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戕贼人道,涂炭生灵,是不仁也。” 峻青 《故乡杂记》:“如果不消灭这个敌人……我们的人民,不晓得还要遭受多大的涂炭。” ——《漢語大詞典》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则 ( 則 ) zé
则 [ zé ]
- 模范:以身作~。
-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 效法:~先烈之言行。
-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动-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动-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 姓。如汉代有以彤。
百姓 bǎi xìng
(1).百官。《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名-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