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泽英雄曾见否,孙刘。
张夏〔清代〕《南乡子·北固楼和辛词》
对面指扬州。尽日无船风浪愁。回首金陵天己暮,休休。
一片降幡出石头。
梗迹任沉浮。不逐渔人下钓钩。草泽英雄曾见否,孙刘。
槛外长江空自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草泽(草澤)cǎo zé
(1).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带。亦指荒郊。《战国策·秦策四》:“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 汉 王充 《论衡·言毒》:“蝮蛇与鱼比,故生於草泽;蜂蠆与鸟同,故产於屋树。” 唐 高适 《封丘作》诗:“乍可狂歌草泽中,寧堪作吏风尘下。”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而父子兄弟,羸老孤幼,继踵而死,僵尸草泽,骸骨相枕藉。”
(2).草野;民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 卒, 原宪 遂亡在草泽中。”《旧唐书·玄宗纪下》:“内外八品已下及草泽有博学文辞之士,各委本司本州闻荐。”《明史·方伎传·盛寅》:“初, 寅 晨直御医房,忽昏眩欲死,募人疗 寅 ,莫能应。一草泽医人应之,一服而愈。” 瞿秋白 《乱弹·吉诃德的时代》:“草泽的英雄,结果即使不是做皇帝,至多也不过劫富济贫罢了。”
(3).在野之士;平民。 唐 王昌龄 《放歌行》:“有詔徵草泽,微臣献谋猷。”《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 唐 草泽 邵棠 上言。” 胡三省 注:“布衣未有朝命者,谓之草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制科》:“ 宋 初承 周显德 之制设三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竝许应詔。” ——《漢語大詞典》
(2).草野;民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 卒, 原宪 遂亡在草泽中。”《旧唐书·玄宗纪下》:“内外八品已下及草泽有博学文辞之士,各委本司本州闻荐。”《明史·方伎传·盛寅》:“初, 寅 晨直御医房,忽昏眩欲死,募人疗 寅 ,莫能应。一草泽医人应之,一服而愈。” 瞿秋白 《乱弹·吉诃德的时代》:“草泽的英雄,结果即使不是做皇帝,至多也不过劫富济贫罢了。”
(3).在野之士;平民。 唐 王昌龄 《放歌行》:“有詔徵草泽,微臣献谋猷。”《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 唐 草泽 邵棠 上言。” 胡三省 注:“布衣未有朝命者,谓之草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制科》:“ 宋 初承 周显德 之制设三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竝许应詔。” ——《漢語大詞典》
英雄 yīng xióng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汉书·刑法志》:“﹝ 高祖 ﹞总擥英雄,以诛 秦 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唐 杜甫 《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唐 高适 《辟阳城》诗:“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刘知远 见 史弘肇 生得英雄,遂留在手下为牙将。”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 天京 最英雄。”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必武 《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袁静 《伏虎记》第三一回:“伟大的祖国关怀着,惦记着抗 美 援 朝 前线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唐 高适 《辟阳城》诗:“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刘知远 见 史弘肇 生得英雄,遂留在手下为牙将。”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 天京 最英雄。”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必武 《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袁静 《伏虎记》第三一回:“伟大的祖国关怀着,惦记着抗 美 援 朝 前线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否 fǒu/pǐ《國語辭典》
否 [ fǒu ]
副- 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中的「不」字。如:「否认」、「否决」。《战国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 不然。如:「否则」。
- 用在问句句尾,表示询问。如:「知道否?」
否 [ pǐ ]
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干(☰)上。象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
- 坏、恶。如:「否极泰来」。《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不好、恶劣的。如:「否德」。汉·桓宽《盐铁论·复古》:「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 虑。」
- 贬斥。如:「臧否人物」。
孙刘(孫劉)sūn liú
(1). 三国 吴 主 孙权 和 蜀 主 刘备 的并称。《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 孙 刘 二氏,割有 交 益 。” 刘良 注:“ 孙 刘 ,谓 孙权 、 刘备 也。” 南朝 梁元帝 《与武陵王纪书止蜀军东下》:“地拟 孙 刘 ,各安境界。”《周书·静帝纪论》:“ 静帝 越自幼冲,绍兹衰绪。内相挟 孙 刘 之诈,戚藩无 齐 代 之彊。” 元 萨都剌 《同曹克明清明日登北固山次韵》:“ 孙 刘 事业今何在,百年狠石生莓苔。”
(2). 三国 魏 孙资 和 刘放 的并称。《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刘 放 文翰, 孙资 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諛之声,每过其实也。”《南史·顾觊之传》:“ 覬之 曰:‘ 辛毗 有云, 孙 刘 不过使吾不为三公耳。’” 金 元好问 《杨之美尚书挽章》诗:“千古 孙 刘 有餘责,一时 燕 许 更谁同。”
(3). 晋 孙绰 和 刘惔 的并称。二人皆为当时名士。事见《晋书》本传。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清言不屈, 孙 刘 詎减於中军。” ——《漢語大詞典》
(2). 三国 魏 孙资 和 刘放 的并称。《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刘 放 文翰, 孙资 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諛之声,每过其实也。”《南史·顾觊之传》:“ 覬之 曰:‘ 辛毗 有云, 孙 刘 不过使吾不为三公耳。’” 金 元好问 《杨之美尚书挽章》诗:“千古 孙 刘 有餘责,一时 燕 许 更谁同。”
(3). 晋 孙绰 和 刘惔 的并称。二人皆为当时名士。事见《晋书》本传。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清言不屈, 孙 刘 詎减於中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