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得名先五桂,晋公留祚启三槐。
程敏政〔明代〕《寿王济之侍讲乃尊令君》
笑指灵椿寿域开,花封闻早赋归来。高堂乐我朱颜壮,宦海从人白发催。
太史得名先五桂,晋公留祚启三槐。洞庭春色分驰贺,海屋添筹到几回。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太史 tài shǐ
(1).官名。 西周 、 春秋 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秦 汉 曰太史令, 汉 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魏 晋 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 隋 改称太史监, 唐 改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元 改称太史院。 明 清 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得名 dé míng
获得美名;有名气,闻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窃名者,厚貌深姦,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宋 王安石 《玉晨大桧鹤庙古松最为佳树》诗:“ 秦山 陂下今迷处, 苦里 宫中谩得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是 若士 之传,《还魂》传之也。此人以填词而得名者也。”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二:“握说,这就是 梅雨潭 之所以得名了。” ——《漢語大詞典》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名-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动-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五桂 wǔ guì
旧称进士登第为折桂。五桂,对亲族五人相继登科的美称。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氏族·五桂》:“ 范致君 、 致明 、 致虚 、 致祥 、 致厚 ,相继登第,有 五桂堂 。” 宋 窦禹钧 之子 仪 俨 侃 偁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尝赠诗美之云:“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见《宋史·窦仪传》。 元 曹之谦 《赵吉甫种德园》诗:“从今不羡 燕山 竇 ,五桂联芳老一椿。” ——《漢語大詞典》
晋 ( 晉 ) jìn
晋 [ jìn ]
- 进:~级。~升。~谒(进见)。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剧。
- 中国朝代名:西~。东~。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动-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称谓:➊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 姓。如汉代有公俭。
-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 雄性的。如:「公鸡」。
-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动-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祚 zuò《國語辭典》
祚 [ zuò ]
名- 福气。《文选·李密·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君位。《史记·卷一六·秦楚之际月表》:「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文选·班固·东都赋》:「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
- 年岁。三国魏·曹植〈正会诗〉:「初岁元祚,吉日惟良。」《晋书·卷九二·文苑传·王沈传》:「弹琴咏典,以保年祚。」
- 福佑。《左传·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文选·张衡·东京赋》:「神歆馨而顾德,祚灵主以元吉。」
- 奖赏。汉·蔡邕〈太尉杨赐碑〉:「申僃九锡,以祚其庸。」
启 ( 啓 啟 ) qǐ
启 [ qǐ ]
- 打开:~封。~门。某某~。~齿。
- 开始:~用。~程。~运。
- 开导:~迪。~发。~蒙。~示。~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下。
- 陈述:~事。
- 书信:书~。小~。
三槐 sān huái
(1).相传 周 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因以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故 姜牙 卖鱼无所售而见师於 文 武 ; 蒋生 憒慢於百里而独步於三槐。”《陈书·周迪传》:“位等三槐,任均四岳。” 明 王世贞 《鸣凤记·花楼春宴》:“四美二难真际会,九棘三槐尽我儔。” 清 钱谦益 《祖九诏》:“蔚矣三槐之事业,再世有闻。”
(2). 宋 王祐 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 旦 果入相,天下谓之三槐 王氏 。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世因以“三槐”为 王氏 之代称。 ——《漢語大詞典》
(2). 宋 王祐 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 旦 果入相,天下谓之三槐 王氏 。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世因以“三槐”为 王氏 之代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