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嗟世俗日无理,好恶不正论苦畀。

刘摰宋代〕《自福严至后洞记柳书弥陀碑

一盂僧粥三鸣鸡,渐望天角生晴曦。积阴凝霭不得肆,荡滉破散争纷披。

清明物象各有职,如再开辟平艰危。游人襟韵廓以喜,晓指后洞都忘疲。

小楚亭北望明灭,宛宛一径微如丝。问云般舟道场路,从此亭背无险巇。

寺久荒寂无足往,念有子厚弥陀碑。独趋一里转岩腹,剥粉败赤逢门楣。

村童门关语嘲哳,似云乞米僧未归。亭亭故碑立青玉,覆以老屋疏且攲。

常嗟古人不可见,尚喜书法存于斯。世言书字出心画,体制类彼人所为。

子厚少年颇疏隽,字合飘逸狂不羁。胡为气质反端厚,至今观者多有疑。

或云彼以窜逐久,气志软熟非前时。又云高才尚薄世,故独立法无所师。

吾嗟世俗日无理,好恶不正论苦畀。臆决万事岂独此,此书何愧人不知。

碑阴三百四十字,疏瘦劲丽何精奇。九十三人姓名具,陈缵宝历元年题。

云此柳书一碑者,元和三年刊厥辞。至是二月始建立,都其事者杨与倪。

尘蒙壁碍世未见,自我访寻初爱之。嗟物晦显似有数,恨不从事毡与槌。

巉岩西山邃无数,行及二寺方晨炊。东南溪磴斗孤绝,下及平壑如悬梯。

南朝佛子谓慧海,卜庵于此存遗基。鬼神馈食以车运,石崖辙迹如在泥。

智不足以尽万物,敢决真伪论是非。老僧夜语亦有理,明发策杖犹迟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世俗无理好恶不正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1.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1.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1. 參見「吾吾 」條。
嗟 jiē《國語辭典》

嗟 [ jiē ]

  1. 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2. 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
  3. 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1. 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嗟 [ jiè ]

  1. 參見「咄嗟 」條。

嗟 [ ​juē ]

  1. (一)​之又音。
世俗 shì sú
(1).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史记·循吏列传》:“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姦邪,盗贼不起。” 明 邵璨 《香囊记·辞婚》:“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
(2).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復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汉 贾谊 《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閒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3).指俗人,普通人。《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宋 苏舜钦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4).流俗;庸俗。 唐 韩愈 《王公墓志铭》:“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叶圣陶 《倪焕之》一:“ 树柏 说到末了一句时, 焕之 觉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练,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间刻画出来。”  ——《漢語大詞典》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无理(無理)wú lǐ
(1).没有纹理。《淮南子·览冥训》:“金积折廉,璧袭无理。” 高诱 注:“璧文袭重,言用之烦数,皆钝无復文理也。”
(2).没有法度。《百喻经·人说王纵暴喻》:“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3).没有道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謁,非吾教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木瓜诗解》:“其它解《有女同车》《风雨》《子衿》等篇,皆傅会无理。” 邹韬奋 《学生救亡运动》:“ 汉 奸得到实际的保障,爱国青年却受着无理的摧残!”  ——《漢語大詞典》
好恶(好惡)hào wù
喜好与嫌恶。《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且夫爱憎好恶,古今不钧,时移俗易,物同贾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观人好恶,乃知人之本情,顺之则合,逆之则离。” 巴金 《秋》十二:“他们像疯狂的专制君主,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任意屠戮没有抵抗力的臣民。”  ——《漢語大詞典》
不正 bù zhèng
(1).不端正;不正派;不正当。《论语·子路》:“身不正,虽令不从。” 汉 刘向 《列女传·赵悼倡后》:“ 倡后 淫佚不正,通於 春平君 。” 唐 韩愈 《潮州谢孔大夫状》:“积之於室,非廉者所为;受之於官,名且不正。”《云笈七籤》卷三二:“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 茅盾 《子夜》十四:“我听说这件事是 屠维岳 理亏,是他自己先做得不正。”
(2).无政,谓政治混乱。《逸周书·武称》:“岠嶮伐夷,併小夺乱,﹝辟﹞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 朱右曾 校释:“不正,犹言无政。”
(3).犹不准确。 唐 李白 《青山独酌》诗:“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4).不纯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九·甜酒灰酒》:“予以二酒相和味且不正,兼之石灰苦烈,何好之有?”
谓不征税。正,通“ 征 ”。征,赋税。《管子·戒》:“关几而不正,市正而不布。”  ——《漢語大詞典》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苦 kǔ《國語辭典》

苦 [ kǔ ]

  1. 五味之一。似黄莲、胆汁的味道,与「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2. 难以忍受的境况。如:「诉苦」、「吃苦耐劳」、「受苦受难」、「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1. 受累、为难。如:「他如此忍辱负重,真是苦了他了!」
  2. 磨炼。《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 患、怕。《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选·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旱。」
  1.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2. 艰辛、难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脸苦笑」。《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3. 愁闷。如:「愁眉苦脸」。唐·李白〈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 尽心尽力的。如:「苦劝」、「苦谏」、「埋头苦干」、「寒窗苦读」。
畀 bì《國語辭典》

畀 [ bì ]

  1. 賜與、給予。《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左傳·隱公三年》:「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2. 酬答。《詩經·鄘風·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