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忧民民更忧,骄子媟天天不怒。

胡处晦宋代〕《上元行

上元愁云在九重,哀笳落日吹腥风。
六龙驻驿在草莽,孽胡歌舞蒲萄宫。
抽钗脱钏到编户,竭泽枯鱼充宝赂。
圣主忧民民更忧,骄子媟天天不怒。
向来艰难传大宝,父老谈言似仁庙。
元年二月城下盟,未睹名臣继嘉佑。
哀痛今年尘再蒙,冠剑夹道趋辞公。
神龙今在九渊卧,安得屡困蛟蛇中。
朝廷中兴无柱石,薄物细故昭帝力。
毛遂不得处囊中,远惭赵氏厮养卒。
今日君王归不得,倾城回首歌悲啼。
会有山呼间动地,万家香雾烧天衣。
胡儿胡儿莫耽乐,君不见夕月常亏东北角。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圣主忧民骄子天天

圣主(聖主)shèng zhǔ
(1).对当代皇帝的尊称。《东观汉记·鲍永传》:“今圣主即位,天下已定,不降何待?”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似浮云殢 吴 越 ,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 峨眉 月。”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又自惟,幸得以经术遭逢圣主,备位辅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目下有某处将军缺,倘不吝重金,僕嘱内兄游扬圣主之前,此任可致。”
(2).泛称英明的天子。《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諫諍则见听。”《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臣闻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时之所必罚。” 清 曾国藩 《何君殉难碑记》:“飢寒逼身,难顾廉耻;圣主不能安其民,慈母不能抚其子。”  ——《漢語大詞典》
忧民(憂民)yōu mín
谓关心人民疾苦。 明 李贽 《与焦若侯书》:“但 半山 过于自信,反以忧民爱国之实心,翻成毒民误国之大害。” 罗惇曧 《文学源流》:“ 孟子 言仁心、仁政、仁术,皆发挥仁字。至於保民、养民、忧民,皆从不忍人之心发出。”  ——《漢語大詞典》
民 mín《國語辭典》

民 [ mín ]

  1. 人、人類、百姓。如:「人民」、「平民」、「庶民」。《書經·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忧 ( 憂 ) yōu
忧 [ yōu ]
  1. 发愁:~愤。~惧。~烦。~惶。~急。~煎。~思(➊忧念;➋忧愁的思绪)。~戚。杞人~天。
  2.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乐以忘~。高枕无~。
  3. 指父母之丧:丁~。
骄子(驕子)jiāo zǐ
(1).娇贵、宠爱之子。骄,通“ 娇 ”。《孙子·地形》:“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宋 叶适 《绩溪县新开塘记》:“故为之买田掘之,又为之买楗桩木石与之,如父母待骄子然。” 邵燕祥 《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线》诗:“我们是时代的骄子,伟大的后人的先人。”
(2).借指 胡 人。语出《汉书·匈奴传上》:“单于遣使遗大 汉 书云:‘南有大 汉 ,北有强 胡 , 胡 者,天之骄子也。’”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匈奴 穷地角,本自远正朔。骄子起天街,由来亏礼乐。” 明 何景明 《汉将篇》:“共看拔剑追骄子,自许弯弓射左贤。”  ——《漢語大詞典》
媟 xiè《國語辭典》

媟 [ xiè ]

  1. 轻侮、不尊重。如:「媟慢」。《晋书·卷六九·周𫖮传》:「虽时辈亲狎,莫能媟也。」
  1. 污秽、肮脏。如:「淫媟」。唐·杜牧〈唐故平卢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淫言媟语。」
天天 tiān tiān
(1).犹言老天爷。重迭呼天,起加强语气作用。 宋 张先 《梦仙乡》词:“离聚此生缘,无计问天天。”《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天天可怜,这番飘洋,只愿在 陕 闽 两处便好,若在他方也是枉然。”
(2).每天。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怒 nù《國語辭典》

怒 [ nù ]

  1. 氣憤、生氣。如:「怒嗔」、「憤怒」、「惱怒」。《淮南子·天文》:「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唐·杜甫〈石壕吏〉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 譴責。《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禮記·內則》:「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漢·鄭玄·注:「怒,譴責也。」
  1. 憤怒的情緒。如:「惱羞成怒」。《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
  1. 氣憤的、憤怒的。如:「怒氣衝天」、「怒火攻心」。
  2. 強健、雄勁。《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賈彪傳》:「賈氏三虎,偉節最怒。」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吳道子白晝地獄變,筆力勁怒。」
  3. 聲勢浩大、勁急。如:「怒濤」、「怒潮洶湧」。
  1. 旺盛。如:「心花怒放」。《莊子·外物》:「草木怒生。」
  2. 奮發。《莊子·逍遙遊》:「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