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静藏钟影,天晴送鹤鸣。

胡定宋代〕《东山塔

一碧插禅扃,千年压郡城。
岧峣分日表,孤耸碍云行。
夜静藏钟影,天晴送鹤鸣。
秋风丹桂发,邑士好题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夜静天晴鹤鸣

夜静
唐 朱长文 句 夜静忽疑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
唐 戴叔伦 赠月溪羽士 夜静金波冷,风微玉练平。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其九 秋凉送客远,夜静咏诗多。
唐 郑谷 朝直 落花夜静宫中漏,微雨春寒廊下班。
唐 曹唐 赠南岳冯处士二首 其二 夜静著灰封釜灶,自添文武养丹砂。
唐 若虚 怀庐山旧隐 深秋猿鸟来心上,夜静松杉到眼前。
宋 苏轼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骈字类编》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1.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3.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1.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1.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2.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3.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4.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5.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钟 ( 鍾 鐘 ) zhōng
钟 [ zhōng ]
  1.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警~。编~(古代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
  2. 计时的器具:~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幕)。
  3. 指某个一定的时间,小时:~头(小时,如“开了一个~~的会”)。
  4. 杯子。
  5. 集中,专一:~情(感情专注)。~爱(特别爱)。~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影 yǐng《國語辭典》

影 [ yǐng ]

  1. 光线被遮挡而造成的阴暗形象。如:「人影」、「树影」、「阴影」。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人、物的形象或图像。如:「摄影」、「背影」、「身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写了武松乡贯、年甲、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
  1. 参见「影印 」条。
  2. 仿照、描摹。如:「这篇小说是影了此一真人实事所写成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3. 掩蔽、隐藏。《水浒传·第一六回》:「只见对面松林里影著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家望。」
天晴(天晴)
汉书天文志天晴而见景星  ——《骈字类编》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1.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2.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3.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4.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5.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6. 供應。如:「送水」、「送電」。
  7.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8.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鹤鸣(鶴鳴)hè míng
(1).《诗·小雅·鹤鸣序》:“诲 宣王 也。” 郑玄 笺:“教 宣王 求贤人之未仕者。”后因以“鹤鸣”指贤者隐居之义。《后汉书·杨震传》:“今野无《鹤鸣》之叹,朝无《小明》之悔。” 唐 钱起 《秋霖曲》:“鹤鸣蛙跃正及时,豹隐兰凋亦可悲。”
(2).谓弹奏《别鹤操》。比喻夫妻分离。 唐 陈子昂 《鸳鸯篇》:“乌啼倦永夕,鹤鸣伤别离。”
(3).《韩非子·十过》:“ 师旷 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於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后即以“鹤鸣”赞扬琴声优美感人。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琴》曲:“拂瑶琴弹到鹤鸣,自谓防心,谁识高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