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阴相之,庶几复见此词,以无负付嘱之意。

欧阳龙生元代〕《沁园春 玄旦日先君冀郡公作此示勉敬跋于后

玄子来前,还忆汝,今朝初度时。是吾家几世,书香阀阅,我翁畴昔,心地坦夷。宅相伊何,泛红老子,汝母慈仁有儿。如今恨,倚门人去,和胆为谁。丈夫七十何为。算三十功名已是迟。要经天纬地,拓开实用,嘲风弄月,省可虚词。我亦平生,卮言徒费,犹酌檐花向九疑。团*好,待老吾泉石,留汝钟彝。贫,性亦疏散,房中惟有一败箧,以绳约之,箧中无所有,又以纸外护之甚严,暇日时复展玩。明年戊申,不幸先公弃捐,自是见辄呜咽,殆不忍观。皇庆壬子,玄免先公丧,又二年矣。先公在时,所定谢氏,岁久不克成婚。继妣长沙郡君,谋为玄毕婚姻,而玄方游湘中。继妣老妮启玄箧,取故衣浣濯补纫,以俟新婚。老妮目不知书,箧中文字,亦为所持去,此词亦在焉。玄归而求之,竟失其所,遍索十数日,无得,深自刻责,以为不能宝藏先人之训,遂为此生抱恨之大端。每至劬劳之日,则泣而识之,如是二十五年,屡尝之先公,冀阴相之,庶几复见此词,以无负付嘱之意。延佑乙卯以来,玄侥幸科第,历官中外,至元元年乙亥,叨恩翰林直学士国子祭酒,先公赠翰林直学士亚中大夫轻车都尉,追封渤海郡侯。寻蒙奎章近臣奏请,有旨申词臣,制碑以赐。玄感激之余,付书还家,嘱舍弟信翁,先白於弥。告祭之日,诸昆弟子侄咸集中堂,侄进老前曰,昨日偶治故书,得先祖手泽一纸,食殆半,乃寿八翁沁园春也。兄弟相视,大惊曰,此汝叔平时偏求而不得者,汝何得此。众取视之,果然,即付书报玄京师。二年丙子夏,谒告南归立碑。甫抵舍,侄即以词见遗。玄奉词涕泣,如隋珠和壁,去而复还,自计生平可喜之事,未有过此,呜呼异哉。词所谓宅相伊何,泛红老子者,谓外大父临贺府判理齐李公也。倚门人去,和胆为谁者,是岁免先夫人丧也。嘲风弄月,省可虚词者,玄少作颇患多,故先公以实学之也。犹酌檐花向九疑者,先公分教春陵时将之官也。虽然,玄之至喜者,以此词之失而骤得,则先公若有阴相之也,他日或可伯鲁授简之责也。其至惧者,则以先公期待之意如彼,而玄之疏文学所成就若此,其何以伯符不克负荷之讥乎。装既完,踪迹所至,必携以自随。三年丁丑,以侍讲学士召入京,戊寅春,以二品恩例申请,夏五月,进赠中奉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冀郡公。先妣追封冀郡夫人。六月甲申祭礼毕,因出此卷,再写善本,并致感云。男玄泣血书于贤良坊寓舍。圭齐文集卷十四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阴相庶几付嘱

冀 jì《國語辭典》

冀 [ jì ]

  1. 希望。如:「希冀」、「冀望」。《楚辞·屈原·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冀其自新。」
  1. 国名。周代时所建,后灭于晋。
  2. 大陆地区河北省的简称。
阴相(阴相)
宋史乐志乾健坤从阳刚阴相迨兹受祉允也并况
又韩愈燕喜亭记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  ——《骈字类编》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庶几(庶幾)shù jī
(1).差不多;近似。《易·繫辞下》:“ 颜 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高亨 注:“庶几,近也,古成语,犹今语所谓‘差不多’,赞扬之辞。”《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则 齐国 其庶几乎!” 朱熹 集注:“庶几,近辞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 欧阳公 ﹞作奏议,便庶几 陆宣公 。”
(2).希望;但愿。《诗·小雅·车舝》:“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殽,式食庶几。” 袁梅 注:“庶几,幸。此表希望之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惧而奔 郑 ,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3).或许,也许。《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茅盾 《子夜》十:“他劝 竹斋 在 吴荪甫 头上加一点压力,庶几 吴 赵 的妥协有实现的可能。”
(4).有幸。《汉书·公孙弘传》:“朕夙夜庶几获承至尊。” 明 徐光启 《〈甘薯疏〉序》:“有言 闽 、 越 之利甘藷者,客 莆田 徐生 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 淮 弗为枳矣。”
(5).《易·繫辞下》:“ 颜 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颜 氏之子,指 颜回 。后因以“庶几”借指贤才。 汉 王充 《论衡·别通》:“ 孔子 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三国志·吴志·张承传》:“凡在庶几之流,无不造门。”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今此州户万有餘,岂无庶几者邪?”  ——《漢語大詞典》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词 ( 詞 ) cí
词 [ cí ]
  1.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汇。~书。~典。~句。~序。~组。
  2.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演讲~。誓~。~章。~律(文词的声律)。
  3.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人。~谱。~牌。~调(diào )。~韵。~曲。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负 ( 負 ) fù
负 [ fù ]
  1.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2.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3.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4. 遭受:~伤。~屈。
  5. 具有,享有:久~盛誉。
  6. 欠(钱):~债。
  7. 小于零的(数),与“”相对:~数。
  8.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相对:~电。~极。
  9.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10. 失败,与“”相对:不分胜~。
付嘱(付囑)fù zhǔ
吩咐;叮嘱。 唐 黄滔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故将仪貌若生而葢棺,晦朔不逾而啟土,从付嘱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临川巫》:“巫知必死,正付嘱后事,忽如人击其背,即踣于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生又付嘱再四, 吴 鋭身自任而去。生由此饮食渐加,日就平復。”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