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步玉衡。仰和太清。

陆云魏晋〕《答兄平原诗

伊我世族。
太极降精。
昔在上代。
轩虞笃生。
厥生伊何。
流祚万龄。
南岳有神。
乃降厥灵。
诞钟祖考。
彻兹神明。
运步玉衡。
仰和太清。
宾御四门。
旁穆紫庭。
紫庭既穆。
威声爰振。
厥振伊何。
播化殊邻。
清风攸被。
率土归仁。
彤弧所弯。
万里无尘。
功昭王府。
帝庸厥勋。
黄钺授征。
锡命频繁。
阚如虓虎。
肃兹三军。
光若辰跱。
亮彼公门。
仍世上司。
芳流庆云。
纯和所产。
爰育仁昆。
诞丰岐嶷。
实昭令闻。
令闻伊何。
休音允臧。
先公克构。
乃崇斯堂。
耀颖上京。
发迹扶桑。
戎车出征。
时惟鹰扬。
鹰扬既昭。
勋庸克迈。
天子命我。
镇弼于外。
代作扞城。
以表南裔。
降灾匪蠲。
景命颠沛。
惟我贤昆。
天姿秀生。
含奇播越。
明德惟馨。
太阳散气。
乃禀厥和。
山川垂度。
爰则厥遐。
厥遐伊何。
惟光惟大。
惟大伊何。
如岱如渭。
恢此广渊。
廓彼洪懿。
弘道惇德。
渊哉为器。
统我先基。
弱冠慷慨。
将弘祖业。
实崇奕世。
咨予顽曚。
蕞尔弱才。
沈耀玄渚。
挹庇云淇。
陶化靡移。
固陋于兹。
瞻仰洪范。
实忝先基。
巍巍先基。
重规累构。
赫赫重光。
遐风激鹜昔我先公。
爰造斯猷。
今我六蔽。
匪崇克扶。
悠悠大道。
载邈载遐。
洋洋渊源。
如海如河。
昔我先公。
斯纲斯纪。
今我末嗣。
乃倾乃圮。
世业之颓。
自予小子。
仰愧灵丘。
衔忧没齿。
忧怀惟何。
顾景惟尘。
峨峨高踪。
眇眇贸辰。
明德继体。
莫非哲人。
今我顽鄙。
规范靡遵。
仍世载德。
荒之予身。
莫峻匪岳。
有俊斯登。
莫高匪云。
有翼斯凌。
矧我成基。
匪克阶升。
玄黄长坂。
载寐载兴。
岂敢惮行。
哀此负乘。
芒芒高山。
自予颓之。
济济德义。
匪我怀之。
终衔永负。
于其媿而。
昔予言旷。
泛舟东川。
衔忧告辞。
挥泪海滨。
羲阳趣驾。
炎华电征。
自我不见。
邈哉八龄。
悠思逈望。
寤言通灵。
昔我往矣。
辰在东嵎。
今我于兹。
日薄桑榆。
衔艰遘愍。
困瘁殷忧。
哀矣我世。
匪蒙灵休。
开元迄兹。
天迭兴微。
震风隐骇。
海水羣飞。
王旅南征。
阐耀灵威。
予昆乃播。
爰集朔土。
载离永久。
其毒太苦。
上帝休命。
驾言其归。
多我遘愍。
振荡朔垂。
羁系殊俗。
初愿用违。
严驾东征。
肃迈林野。
夕秣乘马。
朝整仆旅。
矫矫乘马。
载驱载驰。
漫漫长路。
或降或阶。
晨风夙零。
朝不皇饥。
倾景儵坠。
夕不存罢。
虽有丰草。
匪释奔驷。
虽有重阴。
匪遑假寐。
茕茕仆夫。
悠悠遄征。
经彼乔木。
有鸟嘤鸣。
微物识侪。
矧伊有情。
乐兹棠棣。
实欢友生。
既至既觐。
滞思旷年。
年在旷纪。
觐未浃辰。
恨其永怀。
忧心孔艰。
天地永久。
命也难长。
生民忽霍。
曷云其常。
我之既存。
靡绩靡纪。
乾坤难并。
寂焉其已。
生若电激。
没若川征。
存愧松柏。
逝惭生灵。
匪吝性命。
实悼徒生。
茍克析薪。
岂惮冥冥。
瞻企皇极。
徼福上天。
冀我友生。
要期永年。
昔我先公。
邦国攸兴。
今我家道。
绵绵莫承。
昔我昆弟。
如鸾如龙。
今我友生。
凋俊坠雄。
家哲永徂。
世业长终。
华堂倾构。
广宅颓庸。
高门降衡。
修庭树蓬。
感物悲怀。
怆矣其伤。
惇仁泛爱。
锡予好音。
晞光怀宝。
焕若南金。
披华玩藻。
晔若翰林。
咏彼清声。
被之瑟琴。
味此殊响。
慰之予心。
弘懿忘鄙。
命之反复。
敢投挑李。
以报宝玉。
冀凭光益。
编诸末录。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玉衡太清

运 ( 運 ) yùn
运 [ yùn ]
  1. 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
  2. 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
  3. 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
  4.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
  5. 南北距离:广~百里。
  6. 姓。
步 bù《國語辭典》

步 [ bù ]

  1. 行、走,用腳走路。如:「散步」、「平步青雲」、「安步當車」。《書經·武成》:「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
  2. 追隨、跟從、仿效。如:「步其後塵」。《國語·周語下》:「目以處義,足以步目,今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明·湯顯祖《南柯記·第四二齣》:「步影尋蹤,皆如所夢。」
  3. 推算。《文選·陸機·演連珠五○首之四七》:「是以儀天步晷,而脩短可量。」
  1. 腳步,走路時兩腳前後的距離。如:「小碎步」、「輕移蓮步」、「寸步不離」。《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荀子·勸學》:「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2. 量詞:➊ ​ 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歷代規定不一,或為六尺,或為六尺四寸。《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一》:「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廣千二百步。」➋ ​ 計算邁步次數的單位。如:「向前走五步。」➌ ​ 計算事情步驟的單位。如:「做任何事第一步是要先打好基礎。」
  3. 階段。表示程度。如:「走一步,算一步。」《紅樓夢·第六七回》:「我任憑怎麼沒見世面,也到不了這步田地,因送的東西少,就生氣傷心。」
  4. 所處的境況、境地。如:「少時不努力,才落到這一地步。」
  5. 氣運、時運。如:「國步惟艱」。《詩經·小雅·白華》:「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6. 碼頭,水邊泊船的地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吳江中又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唐·韓愈〈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誌銘〉:「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稅。」通「埠」。
  7.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步騭。
玉衡 yù héng
(1).古代的测天仪器。《书·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 孔 传:“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 孔颖达 疏引 蔡邕 曰:“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辰。盖悬璣以象天而衡望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玉衡常理,顺九天而调阴阳。” 清 纳兰性德 《自鸣钟赋》:“尔其外之可见者,加尺茎于图上,儼窥天之玉衡,譬 夸父 之逐日。”
(2).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歷歷。” 李善 注引《春秋运斗枢》曰:“北斗七星,第五曰玉衡。”《晋书·天文志上》:“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琁,三曰璣,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宋书·符瑞志下》:“玉衡从体,瑶光得正。”
(3).泛指北斗。《文选·扬雄〈长杨赋〉》:“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玉衡,北斗也。” 元 傅若金 《书南宁驿》诗:“中天日月回金闕,南极星辰绕玉衡。”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三:“仰见玉衡移,握手言离别。”
(4).车辕头横木的美称。《楚辞·刘向〈九叹·思古〉》:“枉玉衡於炎火兮,委两馆於咸唐。” 王逸 注:“衡,车衡也。”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轻盖靡於骏奔,玉衡劳於拊翼。”  ——《漢語大詞典》
仰 yǎng/áng《國語辭典》

仰 [ yǎng ]

  1. 抬头。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2. 朝上、向上。《淮南子·天文》:「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
  3. 敬慕。如:「敬仰」、「景仰」。《儒林外史·第九回》:「如今若救出杨先生来,这一镇的人,谁不感仰。」
  4. 旧时公文用语。上行文中置于恳、祈、请之前,表示尊敬,如:「仰恳鉴察」;下行文中,表示命令,如:「令仰遵照」。《通俗编·政治》引孔平仲《谈苑》:「今公家文移,以上临下,皆用仰字。」
  5. 依赖。如:「仰仗」、「仰赖」。《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
  1. 姓。如宋代有仰忻。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太清 tài qīng
(1).天空。《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万灵。” 陆佃 注:“太清,天也。”《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譬若 王侨 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王逸 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 唐 高适 《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七级凌太清,千崖列苍翠。” 清 薛福成 《宁波府学记》:“圣人之道之在天下,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
(2).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成玄英 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
(3).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 高诱 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 汉 班固 《东都赋》:“今将语子以 建武 之治, 永平 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4).古人指元气之清者。《淮南子·道应训》:“太清问於无穷曰:‘子知道乎。’” 高诱 注:“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俶真。”
(5).三清之一。道教谓 元始天尊 所化法身 道德天尊 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或药成,相与期於太清也。” 明 宋濂 《调息解》:“储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