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祝愿、吾皇万寿,万方玉烛和调。
夏言〔明代〕《汉宫春 其一 乙巳元夕》
元夕今朝,喜春风才到,臈雪仍飘。正是连天灯火,满地琼瑶。
楼高宝泽,望朱栏、迥出云霄。画堂里,灯屏锦幛,一派笙箫。
不是山翁好事,要与民同乐,莫负良宵。况有贤明太守,楚楚英僚。
太平歌吹,这风光、无福难消。齐祝愿、吾皇万寿,万方玉烛和调。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齐 ( 齊 ) qí/jì/zī/zhāi
齐 [ qí ]
-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
-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
-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
- 全;完全:~全。人到~了。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后作“剂”。
- 药剂:处~不过数种。后作“剂”。
- 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
- 成功;成熟:事能得~。后作“济”。
- 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 同“斋”。
- 斋戒:~三日而后行。
- 庄敬:~庄。~严。
祝愿(祝願)zhù yuàn
本谓向神祷告,以求实现自己的愿望。后指表示良好的愿望。 汉 焦赣 《易林·小过之涣》:“求玉获石,非心所欲,祝愿不得。”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况於匹夫,德之不备,体之不养,而欲以三牲酒餚祝愿鬼神,以索延年,惑亦甚矣。” 唐 白居易 《五八自嘲》诗:“持盃祝愿无他语,慎勿顽愚似汝爷。”《秦併六国平话》卷中:“起居舍人祝愿圣躬万岁。” 巴金 《永远向他学习》:“走出医院的时候,我们衷心祝愿 郭老 早日恢复健康。” ——《漢語大詞典》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代-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 參見「吾吾 」條。
皇 huáng《國語辭典》
皇 [ huáng ]
形- 大、伟大。如:「冠冕堂皇」。《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唐 ·柳宗元〈天对〉:「皇熙亹亹,胡栋胡宇!」
- 庄盛、辉煌。《诗经·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仪礼·聘礼》:「宾入门皇,升堂让,将授志趋。」
- 美。《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傅毅传》:「武丁兴商,伊宗皇士。」
- 有关君主的。如:「皇宫」、「皇恩」、「皇位」。《楚辞·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文选·班固·东都赋》:「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
- 天。《楚辞·屈原·离骚》:「陟升皇之赦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汉·王逸·注:「皇,皇天也。」《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皇再命而绍恤兮,乃云眷乎建武。」唐·章怀太子·注:「皇,天也。」
- 君主。如:「三皇五帝」、「女皇」。
-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皇颉。
- 匡正。《诗经·豳风·播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万寿(萬壽)wàn shòu
(1).长寿。祝福之词。《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晋 潘岳 《闲居赋》:“称万寿以献觴,咸一惧而一喜。” 唐 李翱 《祭杨仆射文》:“宜哉万寿,吉庆靡他。”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卷二四:“上父母寿,可称‘万寿’。”参见“ 万寿无疆 ”。
(2).封建时代指皇帝、皇太后的生日。《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十月十日》:“太后万寿,黎明诣 万寿宫 行庆贺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第三天接着又是 中国 皇帝的万寿。”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宏惟我 天囯 振兴文治,廑念武功,自癸好开科,以 天王 万寿时举行,旋移於幼主万寿时,以每年十月初一日宏开天试。” ——《漢語大詞典》
(2).封建时代指皇帝、皇太后的生日。《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十月十日》:“太后万寿,黎明诣 万寿宫 行庆贺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第三天接着又是 中国 皇帝的万寿。”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宏惟我 天囯 振兴文治,廑念武功,自癸好开科,以 天王 万寿时举行,旋移於幼主万寿时,以每年十月初一日宏开天试。” ——《漢語大詞典》
万方(萬方)wàn fāng
(1).万邦;各方诸侯。《书·汤诰》:“王归自克 夏 ,至于 亳 ,诞告万方。”
(2).引申指天下各地;全国各地。《汉书·张安世传》:“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风。” 唐 杜甫 《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宋 王安石 《皇帝还大次憩安之曲乐章》:“有奕明堂,万方时会。” 清 李渔 《奈何天·攅羊》:“看扫靖烽烟,万方寧静。” 毛泽东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一唱雄鷄天下白,万方乐奏有 于闐 。”
(3).多方面;多种多样。《文选·宋玉〈高唐赋〉》:“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 李周翰 注:“思万方之事,忧国之利害。”《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宋 杨万里 《初夏即事》诗:“一似老夫堪笑死,万方口业拙谋生。”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补遗》:“﹝ 赵三 ﹞足翘细笋,腰折迴风,尤觉颠掉纤柔,具有万方仪态。” 徐迟 《井冈山记》七:“它们举止雍容,仪态万方。”
(4).多种方法。《史记·周本纪》:“ 褒姒 不好笑, 幽王 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宣王 既与 亮 对 渭 而陈, 亮 设诱譎万方, 宣王 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5).指用多种方法(对待)。 明 高攀龙 《答史玉池书》:“吾辈若透却名利关,人安能轩輊我?纵毁我、誉我、万方我,只消不见不闻,便都了却。”
(6).万官。《国语·郑语》:“出千品,具万方。” 韦昭 注:“五物之官,陪属万位,谓之万方。” ——《漢語大詞典》
(2).引申指天下各地;全国各地。《汉书·张安世传》:“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风。” 唐 杜甫 《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宋 王安石 《皇帝还大次憩安之曲乐章》:“有奕明堂,万方时会。” 清 李渔 《奈何天·攅羊》:“看扫靖烽烟,万方寧静。” 毛泽东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一唱雄鷄天下白,万方乐奏有 于闐 。”
(3).多方面;多种多样。《文选·宋玉〈高唐赋〉》:“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 李周翰 注:“思万方之事,忧国之利害。”《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宋 杨万里 《初夏即事》诗:“一似老夫堪笑死,万方口业拙谋生。”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补遗》:“﹝ 赵三 ﹞足翘细笋,腰折迴风,尤觉颠掉纤柔,具有万方仪态。” 徐迟 《井冈山记》七:“它们举止雍容,仪态万方。”
(4).多种方法。《史记·周本纪》:“ 褒姒 不好笑, 幽王 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宣王 既与 亮 对 渭 而陈, 亮 设诱譎万方, 宣王 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5).指用多种方法(对待)。 明 高攀龙 《答史玉池书》:“吾辈若透却名利关,人安能轩輊我?纵毁我、誉我、万方我,只消不见不闻,便都了却。”
(6).万官。《国语·郑语》:“出千品,具万方。” 韦昭 注:“五物之官,陪属万位,谓之万方。” ——《漢語大詞典》
玉烛(玉燭)yù zhú
(1).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 郭璞 注:“道光照。” 邢昺 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玉烛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玉烛调元气,金枢运大钧。”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金甌仍未缺,玉烛又新调。”
(2).烛的美称。 唐僖宗 宫人《金锁》诗:“玉烛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马》之一:“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烛斜。”
(4).乐律名。《隋书·律历志上》:“黄钟: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烛、调风。右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旧唐书·音乐志三》:“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漢語大詞典》
(2).烛的美称。 唐僖宗 宫人《金锁》诗:“玉烛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马》之一:“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烛斜。”
(4).乐律名。《隋书·律历志上》:“黄钟: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烛、调风。右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旧唐书·音乐志三》:“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漢語大詞典》
和调(和調)hé diào
(1).调和。《管子·度地》:“天地和调,日有长久。”《素问·痹论》:“荣者,水穀之精气也,和调於五藏。”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剂水火而和调,糅苏蔱以芬芳。”
(2).指调味。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札子》:“多盐则太咸,多梅则太酸,和调适宜,最为难事。”
(3).和睦;使和睦。《墨子·兼爱中》:“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荐贤退恶,和调百姓。”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一出:“念乱图存,总须将相和调。” ——《漢語大詞典》
(2).指调味。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札子》:“多盐则太咸,多梅则太酸,和调适宜,最为难事。”
(3).和睦;使和睦。《墨子·兼爱中》:“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荐贤退恶,和调百姓。”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一出:“念乱图存,总须将相和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