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无两汉吏,更说三王祖。

项安世宋代〕《人日从王安抚鉴湖上分韵得禹字成八十韵

环山镇清渊,哲匠俨前矩。怀哉万夫雄,犯此众鬼怒。

豪芒等一死,利泽均众甫。至今越山下,尸祝配神禹。

我来问父老,三叹说乱缕。湖高籍田丈,海下斗门五。

蓄泄官有程,水旱侬不苦。垦田彼何人,竭泽祸吾土。

侵寻近百载,饥馑以十数。丰穰岂不有,得失讵相补。

此病日以深,吾生亦云窳。我为父老惭,今非昔人忤。

直无两汉吏,更说三王祖。是诚我辈责,将柰汝曹瘉。

且如去年夏,坐看连月雨。如人窒其吭,满脰不得吐。

阳侯助之决,高岸化为卤。时闻十万军,谁控三千弩。

向来禾黍场,歘作鱼雁浦。哀哉百万命,政用一掷赌。

初犹虾蟹餐,稍复茈葛取。木皮食且尽,骨肉侬得聚。

呱呱载涂巷,赤子弃不乳。贸贸出闉阇,枯骸岌相拄。

见之不能饭,泪下纷凄楚。排阍叫吾君,如子陟彼岵。

吾君甚仁圣,恩德天漾溥。朝闻婴儿号,暮发曾孙庾。

已歌元侯夏,复授使者斧。亟从武夷山,远聘白鹿主。

并遣周四人,来苏汉三辅。白制后苑皮,红输太仓腐。

细书问流殍,真意及贫窭。只今王尚书,匹马到公宇。

斋厨羞杞菊,宾榻罢歌舞。臣心但宣布,吏职在摩抚。

岂无燕寝念,正恐王事盬。百脉已膏肓,一寒才喣妪。

惜无厦万间,可给人二釜。人言太劳生,分勇方可贾。

畏贫不育子,何以为人父。公意民自知,车行辄如堵。

金钱随手散,欢喜失尪伛。老幼纷后先,手额慰觇睹。

人日城东南,丛祠客三五。凭高望田场,入里访农扈。

此日异登临,晴天候繁森。庶几麰麦秋,一饱到蓬户。

未惟四载人,庙食存簋■。当时饥溺念,此意贯千古。

万生共血气,一念通肺腑。儿啼通裂石,妇馌愧鸣鼓。

不知足生胝,但觉步成踽。岂惟彼刘子,远绩洛川浒。

固应百世下,严祀无敢侮。同僚具萧郁,再拜瞻殿庑。

杰阁峙百寻,脩廊插千柱。菲泉出山脉,可以佑牲脯。

园陵稽传记,嫔嗣按经谱。同朝班岳牧,相逊列罴虎。

旧物见圭璧,所欠惟搏拊。一特同德人,配食悉周普。

惟馀嫡孙行,商箕与周武。荥河出宝书,大法垂训诂。

传心顾不录,秩祀无乃鲁。旁罗越君臣,泰岱临岣嵝。

婉彼西家姝,亦复具翁姥。又疑黻冕尊,反作羽衣妩。

迩来坏梁木,颇觉侵藻黼。前窥汗浃背,却立粟生股。

况当田里氓,正索父母怙。未能称宗礼,何以速神祜。

兹游肃真境,精意赖明府。鸠工葺崇缔,换客挹清酤。

评诗酌云瓢,论事落风麈。同来五六士,冲珩间琚瑀。

野人边州客,强使袭章哻。登山迹类湛,涉七句渐愈。

分题旅瑰彦,胜事得誇诩。何以寿君佞,今年长禾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两汉三王

直 zhí《國語辭典》

直 [ zhí ]

  1. 不弯曲的。如:「笔直」、「直线」。
  2. 不邪曲,没有私心的。如:「正直」、「耿直」。
  3. 纵的、竖的。如:「直行书写」、「铅直线」。
  4. 行为或性格坦白爽快。如:「心直口快」、「直性子」。
  5. 呆板、僵硬。如:「两眼发直」、「双腿僵直」。
  1. 但、只、不过。《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 竟然、居然。金·元好问〈水调歌头·恨人闲〉词:「恨人闲、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水浒传·第一回》:「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
  3. 没有间隔的。参见「直达 」条。
  1. 抵得上。《史记·卷三○·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通「值」。
  2. 抵挡。《汉书·卷二三·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3. 当班、站勤。《金史·卷一七·哀宗本纪上》:「日二人直,备顾问。」通「值」。
  1. 报酬、酬金。《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2. 姓。如汉代有直不疑。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两汉(兩漢)liǎng hàn
西汉 和 东汉 的合称。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两汉 京兆 河南 尹,及执金吾司隶校尉,皆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 宋 陆游 《独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诗:“气钟 太华 中条 秀,文在先 秦 两 汉 间。” 清 阮元 《〈汉学师承记〉序》:“两 汉 经学,所以当尊行者,为其去圣贤最近,而二氏之説尚未起也。”  ——《漢語大詞典》
吏 lì《國語辭典》

吏 [ lì ]

  1. 在政府机关中处理公务的人员。如:「官吏」、「酷吏」、「贪官污吏」。《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2. 姓。如汉代有吏宗。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三王 sān wáng
      (1).指 夏 、 商 、 周 三代之君。(1) 夏禹 、 商汤 、 周武王 。《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 范宁 注:“三王,谓 夏 、 殷 、 周 也。 夏后 有 钧臺 之享, 商汤 有 景亳 之命, 周武 有 盟津 之会。”(2) 夏禹 、 商汤 、 周文王 。《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赵岐 注:“三王, 夏禹 、 商汤 、 周文王 是也。”(3) 商汤 、 周文王 、 周武王 。《尸子》卷下:“ 汤 復於 汤丘 , 文王 幽於 羑里 , 武王 羈於王门; 越王 栖於 会稽 , 秦穆公 败於 崤塞 , 齐桓公 遇贼, 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2).指 周 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国语·周语下》:“以太蔟之下宫,布令於 商 ,昭显文德,底 紂 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韦昭 注:“三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也。”
      (3). 王 姓三名人之合称。(1) 汉 之 王奉光 、 王商 、 王凤 。《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自 宣 、 元 、 成 、 哀 外戚兴者, 许 、 史 、三 王 、 丁 、 傅 之家,皆重侯累将。” 颜师古 注:“三王,谓 邛成侯 及 商 、 凤 三家也。” 邛成侯 , 王奉光 的封爵。(2) 汉 之 王尊 、 王章 、 王骏 。《汉书·王吉传》:“先是京兆有 赵广汉 、 张敞 、 王尊 、 王章 ,至 骏 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 赵 、 张 ,后有三 王 。’” 晋 潘岳 《西征赋》:“ 赵 张 三 王 之尹京, 定国 释之 之听理。”(3) 唐 之 王珣 、 王玙 、 王瑨 。《新唐书·王珣传》:“﹝ 王方翼 ﹞子 珣 ,字 伯玉 ,与兄 璵 、弟 瑨 以文学称,时号‘三王’。”(4) 唐 之 王勃 、 王绪 、 王仲舒 。 唐 韩愈 《新修滕王阁记》:“及得三 王 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 清 钱谦益 《寄侯豫章督学江西》诗:“励俗蒸尝先两庙,採风词翰继三 王 。”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四三王》:“ 唐 滕王阁 有三 王 、则 王勃 作序, 王绪 作赋, 王仲舒 作修阁记也。”  ——《漢語大詞典》
      祖 zǔ《國語辭典》

      祖 [ zǔ ]

      1. 称谓。用以尊称父母亲的父母。如:「祖父母」、「外祖父母」。《荀子·成相》:「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2. 通称先代的人。如:「远祖」、「先祖」。
      3. 祭祀始祖神主的庙。《荀子·成相》:「纣卒易乡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是以古之人君谋事必就祖,发政占古语,重作事也。」
      4. 事物的创始者。如:「鼻祖」。《周礼·春官·籥章》:「祈年于田祖。」汉·郑玄·注:「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也。」
      5. 姓。如汉代有祖沂。
      1. 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称为「祖」。《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左传·昭公七年》:「公将往,梦襄公祖。」晋·杜预·注:「祖,祭道神。」
      2. 饯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杜预之荆州,顿七里桥,朝士悉祖。」唐·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3. 宗仰、效法。《战国策·韩策二》:「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汉书·卷三○·艺文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4. 熟悉。《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