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愧赵充国,成名向边鄙。

刘鹗清代〕《齿落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三齿。动者日已落,存者能有几?

齿落何足悲?所悲岁月逝。行年已七十,德业无可纪。

远愧赵充国,成名向边鄙。作图上方略,虽老何亹亹!

岂独誇当时?馀光耀青史。我今往韶雄,事势焉能已?

汉贼不两立,直欲洗国耻。梅关一岭隔,调度亦易尔。

会当杀贼奴,持以报天子。何妨衣绣衣,持节老乡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成名边鄙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愧 kuì/chŏu《國語辭典》

愧 [ kuì ]

  1.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2.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3. 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1. 羞慚。如:「面有愧色」。
赵 ( 趙 ) zhào
赵 [ zhào ]
  1. 中国古代国名(a.战国时代的“赵”;b.西晋结束,匈奴族、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后赵”):~客(战国时燕赵多侠士,遂以“赵客”为侠士通称)。燕(yàn)~(燕赵之地,泛指北方)。
  2. 姓。
充 chōng《國語辭典》

充 [ chōng ]

  1. 填滿、裝滿。如:「充電」。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2. 代理、擔任。如:「權充」、「充當家庭教師」。唐·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半匹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
  3. 假冒。如:「冒充」、「打腫臉充胖子」。
  1. 姓。如戰國時有充虞。
国 ( 國 ) guó
国 [ guó ]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3. 姓。
成名 chéng míng
(1).树立名声;得名于世。《易·繫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论语·子罕》:“ 达巷 党人曰:‘大哉 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朱熹 集注引 尹焞 曰:“ 达巷 党人见 孔子 之大,意其所学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於世。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七:“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红楼梦》第九回:“今日世兄一去,二三年就可显身成名的,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 巴金 《家》十四:“只要你们读书成名,我就放心了。”
(2).盛名;美名。《荀子·非十二子》:“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 王先谦 集解引 俞樾 曰:“成与盛通……成名犹盛名也。”《孔子家语·大婚》:“ 孔子 对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
(3).既定的名称。《荀子·正名》:“后王之成名,刑名从 商 ,爵名从 周 ,文名从《礼》。”
(4).古代指孩子出生后三个月父亲为之命名。《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成名,谓子生三月,父名之。”
(5).称科举中式。 唐 张籍 《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好笑那 莫稽 ,只想着今日富贵,却忘了贫贱的时节,把老婆资助成名一段功劳,化为春水。” 清 纳兰性德 《沉进士尔燝归吴诗以送之》:“成名方得意,几日问归舟。”  ——《漢語大詞典》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边鄙(邊鄙)biān bǐ
边疆;边远的地方。《国语·吴语》:“夫 吴 之边鄙远者,罢而未至。”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则千载之后,边鄙无虞,中国之人,得安枕而卧。” 清 李宪乔 《修堠谣》:“此邦虽边鄙,同是天赤子。”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日泰西外强敌,越国鄙远而来,今 南洋 各岛悉为佔据,则边鄙已同接壤,郊坰无异户庭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