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范之九畴兮,叙三统与七略。

晁补之宋代〕《漫浪阁辞

沛高皇之受嬴兮,刘别子曰楚元。
羌好诗而说羲兮,敬设醴于穆生。
戊始怠而穆去兮,申白笑而钳市。
冨传孙而失国兮,派辟强之支子。
爰清净而少欲兮,以身悟乎霍光。
蹇孙向之洽闻兮,至耆老而弥良。
曰众贤和于朝兮,万物和于野。
粤百世而能调兮,民胥来而凤下。
惟刘有后于楚兮,千岁发夫道原。
流其芳以益远兮,伟壮舆之不愆。
厡惟博而好直兮,向异世而复起。
舆惟进而未已兮,载向学亦不坠。
彼元结之信修兮,羌何为此漫浪也。
将履中而晦外兮,其徳固天之放也。
惟漫浪之为言兮,匪正则之嘉名。
岂其惩屈之死忠兮,欲猗移以保生。
结当易之一爻兮,幽人履而正吉。
舆方壮而恶书兮,弃尔辅欲谁赖。
吾语子漫浪之可兮,遗物往其庶几。
苟畏人而群于人兮,拭唾面其犹殆。
朝骋望乎紫霄兮,夕归次乎左蠡。
五老兮在上,星子兮在下。
垂瀑介于高丘兮,洞深林而北靡。
飞梁亘于三峡兮,倏异景而殊世。
青松屋兮桂宇,辛夷房兮梅户。
兰糗兮菊粻,荪体荐兮肴若芳。
云驷兮霓辀,岁将晏兮谁与游。
烟为衣兮水为佩,君谁须兮林之际。
吾以漫为旌兮,建彼太虚之上也。
吾以浪为乘兮,周彼八荒之外也。
羾万里厕不逢人兮,御谒我以宜止。
晻轟轟而旷汹汹兮,羌何以辩乎明晦。
弥高出于千仞兮,群凤过而北南。
弥幽径于雷室兮,列缺惊而后先。
求佺侨而不得兮,咸勃窣其在下。
乃山泽之臞兮,夫何足以跂而望我。
茫吾不知其所如兮,黔嬴告我以何舍。
出无阴兮入无阳,旋丹崖兮匝大荒。
忽临睨夫故居兮,羣梯危之蜂户。
伛白叟之扶童兮,迎谓我以良苦。
返吾稼兮复吾樵,山{山悤}{山悤}兮江滔滔。
舆先人之善俗兮,虽百世犹未攺。
彼鲁衰而龂龂兮,吾老穉以知耻。
匪礼失而求野兮,民固化于不恌。
舆克家而好常兮,庸谨行以毋慠。
怀向厡之遗直兮,念尔祖而履薄。
陈洪范之九畴兮,叙三统与七略。
以为博而弗考兮,蹇无用而束阁。
纷舆世之多贤兮,匪曲全而好修。
惟仁宅与羲路兮,羌可居而必由。
结信贤而自晦兮,忘其同物以迷世。
凫与波而上下兮,夫固非驹之所喜。
乱曰:接舆诡而悟圣兮,匪沮溺亦楚狂。
圣与言而莫顾兮,人以为知乎大方。
既不足用吾中兮,吾将从回宪之所臧。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洪范九畴三统七略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1. 排列,摆设:~列。~兵。
  2. 述说:~述。~情。详~。~诉。~说。
  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洪范(洪範)hóng fàn
大法;楷模。《汉书·王莽传上》:“陛下奉天洪范,心合宝龟,膺受元命,豫知成败。”《晋书·皇甫谧传》:“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英人倍根》:“其人固碌碌无足取也,然其所著之书,则后二百五年之洪范也。”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九畴(九疇)jiǔ chóu
(1).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 禹 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书·洪范》:“天乃锡 禹 洪范九畴,彝伦攸敍。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极。” 孔 传:“天与 禹 , 洛 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於背,有数至于九。 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马融 注:“从‘五行’已下至‘六极’,《洛书》文也。” 唐 张说之 《开元正历颂》:“龟易八封,龙书九畴。” 唐 张钦敬 《洛出书》诗:“奇象八卦分,图书九畴出。”
(2).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魏书·高闾传》:“帝道昌则九畴敍,君德衰而彝伦斁。”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敍九畴哉。” 唐 王昌龄 《箜篌引》:“僕本 东山 为国忧, 明光殿 前论九畴。”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叙 ( 敘 ) xù
叙 [ xù ]
  1. 述说:~说。~事。~话。~亲。~旧。
  2. 同“”。
  3. 评议等级次第:~功。~奖。~用(分级进用)。~擢(分级提拔,授予宜职)。
三统(三統)sān tǒng
(1).指 夏 、 商 、 周 三代的正朔。 夏 正建寅为人统, 商 正建丑为地统, 周 正建子为天统。亦谓之三正。《汉书·刘向传》:“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一曰天统,为 周 十一月建子为正,天始施之端也。二曰地统,谓 殷 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三曰人统,谓 夏 以十三月建寅为正,人始成立之端也。” 明 张居正 《万寿无疆颂》:“布歷推策,仰测鸿濛,三统五纪,四分九宫,机智可尽,太虚无穷。”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古人於岁首,则有建子、建丑、建寅之别,谓之三统。”
(2).指三统历。《宋书·律历志上》:“﹝ 班固 ﹞又推九六,欲符 刘歆 《三统》之数,假託非类,以饰其説,皆 孟坚 之妄矣。” 唐 陈子昂 《大周受命颂》:“神皇窅然,迺登 崑崙 之臺,修《三统》,观五始。”《清史稿·时宪志一》:“ 宣城 人 梅文鼎 研精天算,由《授时》以溯《三统》《四分》以来诸家之术,又博考《九执》《回回术》,而折衷於新法,皆洞其原本,究其异同。”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七略 qī lüè
书名。 汉 刘歆 撰。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即据《七略》为蓝本。原书已佚, 清 马国翰 、 洪颐煊 等均有辑本。亦用以泛指各类著作。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闭户自精,开卷独得,九流七略,颇常观览。”《北史·周高祖武帝纪》:“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説相腾。”《旧唐书·杨绾传》:“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无不该览。”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