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岁崔何在,同年杜又无。

白居易唐代〕《七年元日对酒五首

庆吊经过懒,逢迎跪拜迟。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除却崔常侍,无人共我争。
今朝吴与洛,相忆一欣然。梦得君知否,俱过本命年。
同岁崔何在,同年杜又无。应无藏避处,只有且欢娱。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同岁何在同年

同岁(同歲)tóng suì
(1). 汉 时称同一年被荐举为孝廉者。犹科举时代的同年。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南阳五世公》:“ 南阳 五世公 为 广汉 太守,与司徒长史 段辽叔 同岁。” 吴树平 校释:“同岁,同年被辟举。”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参见“ 同年 ”。
(2).同一年。《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韩遂 请与公相见,公与 遂 父同岁孝廉。”《晋书·刘弘传》:“ 侃 与 敏 同郡,又同岁举吏。”
(3).年龄相同。 唐 白居易 《自觉》诗之一:“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同岁 崔舍人 ,容光何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刘心武 《班主任》:“ 尹老师 和 张老师 同岁,同是一个师范学院毕业。”  ——《漢語大詞典》
崔 cuī《國語辭典》

崔 [ cuī ]

  1. 高大险峻。《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文选·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隐辚郁律。」
  1. 姓。如唐代有崔颢。
何在 hé zài
(1).在何处,在哪里。 唐 杜甫 《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唐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云横 秦岭 家何在?雪拥 蓝关 马不前。”《西游补》第二回:“行者又叫功曹:‘兄弟们何在?’”
(2).哪在,哪里在于。 明 宋濂 《释氏护教编后记》:“苟涉思惟,即非真諦,又何在分教与禪之异哉!”参见“ 何在乎 ”。  ——《漢語大詞典》
同年 tóng nián
(1).年龄相同。《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刘党 ﹞与 肃宗 同年,尤相亲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悦 与 简文 同年,而髮蚤白。” 巴金 《家》二:“ 琴 和 觉民 同年,只是比他小几个月,所以叫他做表哥。”
(2).同一年。 唐 杜甫 《哭李尚书》诗:“ 漳 滨与 蒿里 ,逝水竟同年。” 杨伦 笺注:“言生病死葬,皆在是年也。”《三国演义》第一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3).“同年而语”的略语。《南史·赵知礼蔡景历等传论》:“ 赵知礼 蔡景歷 属 陈武 经纶之日,居文房书记之任,此乃 宋 齐 之初 傅亮 王俭 之职。若乃校其才用,理不同年,而卒能膺务济时,盖其遇也。”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加以二传(《公羊传》《穀梁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诸 左 氏,不可同年。”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 唐 代同榜进士称“同年”, 明 清 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清 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 同年 ”。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俱捷谓之同年。” 元 萨都剌 《送郑天趣进柑入京》诗:“同年若问儂消息,为説愁来奈病何。”《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我虽则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中》:“同榜之士,谓之同年。”《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 宋次安 还是我乡榜同年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同年》:“余庚午乡举, 宛平 黄叔琳 开府係前庚午举人,曾为先后同年之会;大学士 史铁崖 并及见先后进士同年,真为盛事。”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 乾隆 己未, 赵秋谷 与新贵遥认同年, 沈归愚 诗云:‘后先己未亦同年。’”
(5).古 安南 苗民互称。参见“ 同年嫂 ”。
(6). 浙江 江山 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 桐严 ( 桐庐 、 严州 )人, 桐严 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 同年妹 ”、“ 同年嫂 ”。  ——《漢語大詞典》
杜 dù《國語辭典》

杜 [ dù ]

  1. 植物名。松科冷杉属,常绿大乔木。侧枝轮生,表面著生显著之叶枕。树皮暗灰色。叶深绿,线形,互生,基部粗大,状如吸盘。种子有翅。木材质轻而软,可供用材及造纸原料。
  2. 姓。如唐代有杜甫、杜牧。
  1. 堵塞、阻绝。如:「杜塞」、「杜绝」。《战国策·秦策一》:「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
  2. 排斥、拒绝。《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今赏加无劳,以携有德;杜黜忠功,以疑众望。」《南史·卷五·齐废帝郁林王本纪》:「依违杜谏,乃止。」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