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孤臣耿耿魄,化为邓林枯杖根。

全祖望清代〕《昨和樊榭建隆寺作而韵未次也樊榭必欲予另作复得一首

韩先李后且弗论,骈首共障狂润奔。沙场犹道天子寨,塔影长邻太傅园。

莫夸新朝铙吹盛,未若平陵哀唱尊。追忆迎銮几百战,始牧天堑作江樊。

黑王肯为黄袍屈,临风一恸白日昏。铁券莫移精术志,尝墉远致罴虎屯。

大府都厅俄顷尽,峨峨行幄光空门。草诏定须陶学士,袖中宿搆无墨痕。

岂知孤臣耿耿魄,化为邓林枯杖根。幕下殉身谁义烈,枉杀酒吏开朋樽。

朋樽散尽沙虫化,江涛浩浩劫火翻。元之片石不可见,禅枝老矣垂前轩。

庚申相公亦仙李,转盻重围又抗元。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孤臣耿耿邓林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孤臣 gū chén
(1).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 唐 柳宗元 《入黄溪闻猿》诗:“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封赠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连奏同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 ,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 清 丘逢甲 《离台诗》之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参见“ 孤臣孽子 ”。
(2).孤陋无知的臣子。《文选·张衡〈东京赋〉》:“ 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宫室。” 薛综 注:“孤臣,孤陋之臣也。”《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四年》:“ 导 ( 王导 )忠素竭诚,辅大业,不宜听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説,放逐旧德,以佞伍贤。”  ——《漢語大詞典》
耿耿 gěng gěng
(1).烦躁不安,心事重重。《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楚辞·远游》:“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煢煢而至曙。” 洪兴祖 补注:“耿耿,不安也。” 三国 魏 曹丕 《乐府燕歌行》之二:“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唐 李郢 《秦处士移家富春发樟亭怀寄》诗:“离别几宵魂耿耿,相思一座髮星星。” 清 唐孙华 《闻惠研谿明府讣》诗:“耿耿殁犹视,衔痛当何如?”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我素不轻许愿,无端破了一回例,遗我以日夜耿耿的心。”
(2).诚信貌。 汉 刘向 《九叹·惜贤》:“进雄鳩之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 清 顾炎武 《答次耕书》:“耿耿此心,终始不变!” 茅盾 《脱险杂记》二三:“﹝国民党保安队和正规军﹞有很大可能在敌人面前对游击队来一次‘围剿’,以表示他们对于‘皇军’的耿耿忠忱。”
(3).指一片忠心。 宋 文天祥 《正气歌》:“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明 高启 《沁园春·寄内兄周思谊》词:“莫厌栖栖,但存耿耿,得失区区何足哀。” 季新 《红楼梦新评》:“ 紫鹃 一生心神注於 黛玉 ,惟其於中有耿耿者存,故一语一默一动一止,其精专真挚之意,宛然如见。”
(4).明亮貌。《文选·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李善 注:“耿耿,光也。” 唐 韩愈 《利剑》诗:“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 宋 苏轼 《梦与人论神仙道术》诗:“照夜一灯长耿耿,闭门千息自濛濛。” 明 方孝孺 《郑氏四子加冠祝辞》:“日之方升,其辉耿耿。愈进而崇,无物不炳。”《红楼梦》第四五回:“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5).显著;鲜明。 唐 戴叔伦 《哭朱放》诗:“人世空传名耿耿,泉臺杳隔路茫茫。” 宋 苏轼 《次韵答袁公济》:“归来读君诗,耿耿犹在目。”《明史·列女传三·石氏女》:“贼拥薪焚之,厥后所焚地,血痕耿耿,遇雨则燥,暘则湿。”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二:“﹝《谷音》三卷,皆 宋 末人诗。﹞知 弘正 以来,此书盖不一刻矣。集中诸人本末,各有耿耿不没者,宜有神物在在护持之也。”
(6).超凡之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山甫》:“ 山甫 诗文激切,耿耿有奇气,多感时怀古之作。”《水浒传》第一回:“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緑鬢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再生缘》第二二回:“耿耿英姿无敌将,堂堂壮志少年郎。”
(7).上升貌。 南朝 梁 庾肩吾 《侍宴饯张孝总应令》诗:“层臺临迴涨,耿耿晴烟上。” 前蜀 贯休 《夜夜曲》:“孤烟耿耿征妇劳,更深扑落金错刀。”
(8).高远貌。 南朝 梁 何逊 《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诗:“日夕望高城,耿耿青云外。”  ——《漢語大詞典》
魄 pò《國語辭典》

魄 [ pò ]

  1. 人的精气。如:「精魄」、「勾魂摄魄」、「惊心动魄」、「失魂落魄」、「魂飞魄散」。《说文解字·鬼部》:「魄,阴神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元·关汉卿《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套·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2. 农历月初时始见的月光。汉·王充《论衡·譋时》:「月三日魄,八日弦,十五日望。」通「霸」。
  3. 月亮。唐·卢仝〈月蚀〉诗:「初露半个璧,渐吐满轮魄。」
  4. 酒渣、渣滓。《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通「粕」。

魄 [ tuò ]

  1. 参见「[[落魄]]」条。
化 huà/huā《國語辭典》

化 [ huà ]

  1. 改变。如:「千变万化」、「潜移默化」。《易经·恒卦·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淮南子·泛论》:「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2. 天地生成万物。如:「造化」、「化育」。
  3. 转移民俗使归淳厚。《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文选·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
  4. 死。如:「物化」、「羽化」。《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
  5. 物体消融、改变形性。如:「溶化」、「消化」。《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6. 烧毁。如:「火化」、「焚化」。《西游记·第一三回》:「献过了种种香火,化了众神纸马,烧了荐亡文疏,佛事已毕,又各安寝。」
  7. 求乞、乞讨。如:「化缘」、「募化」。《儒林外史·第一回》:「也有坐在地上就化钱的。」
  8. 置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转变成某种状态或性质。如:「美化」、「绿化」、「恶化」、「电气化」、「科学化」、「现代化」。
  1. 教化。《文选·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唐·柳宗元〈封建论〉:「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
  2. 化学的简称。如:「理化」、「化工」。

化 [ huā ]

  1. 参见「化子 」条。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邓林(鄧林)dèng lín
(1).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 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 河 渭 , 河 渭 不足,北饮 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神哉 夸父 ,难以理寻,倾沙逐日,遯形邓林。” 唐 韩愈 《海水》诗:“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 清 钱谦益 《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之四:“闻逐邓林搜弃杖,戏禁沧海学栽桑。”
(2).比喻荟萃之处,聚汇之所。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 陈思 《赠弟》、 仲宣 《七哀》、 公干 《思友》、 阮籍 《咏怀》……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 清 魏源 《碑洞》诗:“不是碑渊海,真成鬼邓林。”
(3).古地名。 战国 时在 楚国 北境。《商君书·弱民》:“隐以 邓林 ,缘以 方城 。”《史记·礼书》:“阻之以 邓林 ,缘之以 方城 。” 司马贞 索隐:“ 刘氏 以为今 襄州 南凤林山 是古 邓祁侯 之国,在 楚 之北境,故云阻以 邓林 也。”  ——《漢語大詞典》
枯 kū《國語辭典》

枯 [ kū ]

  1. 草木失去生機。如:「枯木逢春」。唐·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元·馬致遠〈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2. 乾、乾涸。如:「枯井」、「海枯石爛」、「枯魚之肆」。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五九:「眾鳥集榮柯,窮魚守枯池。」
  3. 憔悴、瘦瘠。《荀子·修身》:「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勸而容貌不枯。」《後漢書·卷四五·袁安傳》:「魂魄飛揚,形容已枯。」
  1. 油料作物經榨油後剩餘的渣滓,多製成餅狀,供飼料、肥料之用。如:「茶枯」、「油枯」。
  2. 中醫上稱半身不遂的病為「枯」。
杖 zhàng《國語辭典》

杖 [ zhàng ]

  1. 拄著走路用的棍子。如:「手杖」、「拐杖」。《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颜动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2. 泛称棍棒一类的东西。如:「擀面杖」。
  3. 古代的一种刑法。用棒子或竹板打犯人。《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杖罪释之。」
  1. 执、持。《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
  2. 凭恃、倚靠。《左传·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3. 拷打。《唐语林·卷六·补遗》:「穆家法最峻,宁命诸子直馔,稍不如意,则杖之。」
根 gēn《國語辭典》

根 [ gēn ]

  1. 植物茎干长在土里的部分,具有固定、吸收或贮藏水分、养分的功能。如:「落叶归根」。三国魏·曹植〈七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唐·李白〈为吴王谢责赴行在迟滞表〉:「流波思其旧浦,落叶坠于本根。」
  2. 物体的基部、下部。如:「耳根」、「牙根」。唐·白居易〈早春〉诗:「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3. 事物的本源。如:「祸根」、「病根」、「追根究底」。唐·独孤及〈梦远游赋〉:「止水不波,浮云无根。」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而后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4. 事物的存底。如:「票根」、「存根」。
  5. 量词。计算细长形物体的单位。如:「一根棍子」、「三根筷子」。
  6. 姓。如周代有根牟子。
  1. 深植。《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1. 澈底的。如:「根绝」、「根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