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也不惟、文行一如李令伯,零丁孤苦、形影相依惟此祖与孙。

郑元祐宋代〕《沈孝孙孝感行,为谢医沈日新

吴东门,葑泥千顷曾无根。舟行滉漾渺无际,天水日夜相吐吞。

太平日久、人烟聚落散布洲渚上,绳擉网罟往往成人村。

沈仲说父、奉其高年之祖母,避喧却扫于此安晨昏。

说也不惟、文行一如李令伯,零丁孤苦、形影相依惟此祖与孙。

祖母今年九十岁,十年三蒙赐帛恩。孙扶母出拜君命,能无芳鲜列酒樽?

阿奶喜欢、一一为孙加啖歠,便出泄泻腑脏如雷奔。

耄龄久衰元气薄,数日不复欣盘飧。说忧形于色,苦形于言。

东吴世医沈君日新父,与沈世契、如水有委则有源。

新至切母脉,察母虚实寒与温。谓非药可疗,精凿曾经腊水浸,中有谷气可以回脾元。

作麋饮母病良愈,说也乐甚,再拜谢新难具论。嗟哉说与新,时之人,孝如说、艺如新,皆可敦薄俗、厚彝伦。

只今圣王敷五教、举逸民,一朝徵车轰动龙伯国,陈情有表应更语谆谆。

新也上医国固有道,说也孝感、可以假上帝通神。

明是谓同姓,不减骨肉亲。二子孝与艺,流布千秋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惟文行一如零丁孤苦形影相依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不惟 bù wéi
      (1).不仅;不但。《书·酒诰》:“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宋 范成大 《照田蚕行》:“不惟桑贱穀芄芄,仍更苧麻无节菜无虫。”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二章:“过了一天又一天,到现在不惟没等到,村里关于他们的风言风语倒渐渐听不到了。”
      (2).岂非。《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 郤 为戮於 晋 , 王叔 负罪於 周 ,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
      (3).不思虑。《书·酒诰》:“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 孔 传:“不念自息。”《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视明听聪,靡事不惟。” 李善 注引《字林》:“惟,思也。”  ——《漢語大詞典》
      文行 wén xìng
      (1).文章与德行。《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始 潮 人未知学,公命进士 赵德 为之师,自是 潮 之士,皆篤於文行。” 明 刘基 《深居精舍记》:“上人名 允若 ,字 季衡 ,以文行闻於时贤。” 清 刘大櫆 《郑氏节母传》:“督学使者及郡守多重其文行。”
      (2).谓仅有虚文下达。《宋书·武帝纪下》:“杖罚虽有旧科……若皆有其实,则体所不堪,文行而已,又非设罚之意。”  ——《漢語大詞典》
      一如 yī rú
      (1).完全相同;全像。《仪礼·有司彻》:“司马羞湆鱼,一如尸礼。”《晋书·郑冲传》:“禄赐所供,策命仪制,一如旧典而有加焉。”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狄武襄不知体》:“ 狄 欲奬此一军,乞于讲武殿閲武试,冀 仁宗 亲睹其驍勇。俄而奋击号呼,一如临敌,飞矢至殿陛。”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香山寺》:“ 香山寺 制一如 碧云 而饶古色。”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七章:“ 赵雄 立刻做个手势,打断她的话,一如他害怕触犯这两个字似的。”
      (2).佛家语。不二曰一,不异曰如,不二不异,谓之“一如”,即真如之理,犹言“永恒真理”或本体。《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昙无竭品》:“是诸法如,诸如来如,皆是一如,无二无别,菩萨以是如入诸法实相。” 唐 李邕 《国清寺碑》:“以一如正受之力,致三朝大事之因。”  ——《漢語大詞典》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1.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2.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令 líng/lǐng/lìng《國語辭典》

      令 [ lìng ]

      1. 命令、法令。如:「军令」、「人事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2. 时节。如:「节令」、「夏令」。《镜花缘·第三九回》:「喜得正是小阳春当令,还不甚冷。」
      3. 词、曲中小令的简称。
      4. 姓。如汉代有令勉。
      1. 发布命令。《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 使、让。《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1. 好的、善的。如:「令德」、「令誉」。《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汉·郑玄·笺:「令,善也。」
      2. 敬辞。用以尊称他人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今人都只限用于尊称对方之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令郎」、「令堂」、「令婿」。
      伯 bó/bǎi/bà《國語辭典》

      伯 [ ​bó ]

      读音
      1. 兄长。古人以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 称谓:➊ ​ 尊称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➋ ​ 尊称丈夫的哥哥为「伯」。➌ ​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 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 用以称擅长某种才艺的人。如:「诗伯」、「画伯」。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伯宗,楚国有伯州犁。

      伯 [ bà ]

      1. 古称诸侯的盟主。《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通「霸」。
      1. 称霸、统领。《战国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伯 [ ​bǎi ]

      语音
      1. 称谓。称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零丁孤苦 líng dīng gū kǔ
      谓无依无靠,孤独困苦。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宋 陈亮 《与韩无咎尚书》:“会 亮 涉歷家难,穷愁困顿,零丁孤苦,皆世人耳目之所未及尝者。”京剧《白蛇传》第二场:“小生零丁孤苦,虽然姐姐见怜,总是寄人篱下,还说什么‘娶亲’二字。”  ——《漢語大詞典》
      形影相依 xíng yǐng xiāng yī
      (1).谓在孤寂的处境中相依相伴。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离间》:“我与你偶尔夫妻,相逢萍水,异乡骨肉,形影相依。”
      (2).形容孤单无依。 清 冯桂芬 《蒋孝妇传》:“姑老病,坐卧一楼,形影相依。”
      (3).互相依靠,紧密相连。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而专制之政与君主之制,如水与鱼,如胶与漆,固结不解,形影相依。”  ——《漢語大詞典》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1.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2.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3.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1.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3.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1.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2.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1.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2.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3.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1.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祖 zǔ《國語辭典》

      祖 [ zǔ ]

      1. 称谓。用以尊称父母亲的父母。如:「祖父母」、「外祖父母」。《荀子·成相》:「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2. 通称先代的人。如:「远祖」、「先祖」。
      3. 祭祀始祖神主的庙。《荀子·成相》:「纣卒易乡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是以古之人君谋事必就祖,发政占古语,重作事也。」
      4. 事物的创始者。如:「鼻祖」。《周礼·春官·籥章》:「祈年于田祖。」汉·郑玄·注:「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也。」
      5. 姓。如汉代有祖沂。
      1. 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称为「祖」。《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左传·昭公七年》:「公将往,梦襄公祖。」晋·杜预·注:「祖,祭道神。」
      2. 饯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杜预之荆州,顿七里桥,朝士悉祖。」唐·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3. 宗仰、效法。《战国策·韩策二》:「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汉书·卷三○·艺文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4. 熟悉。《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孙 ( 孫 ) sūn/xùn
      孙 [ sūn ]
      1. 儿子的儿子:~子。~女。
      2.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侄~(侄儿的子女)。
      3. 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 )~(孙子的子女)。玄~(曾孙的子女)。子~(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贵族的子孙后代)。
      4. 植物再生成孳生的:~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5. 姓。
      孙 [ xùn ]
         ◎ 古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