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多闻迁史记,一峰何必我同年。

陈献章明代〕《定山许撰一峰墓志东白许墓表久不见示 其二

今古多闻迁史记,一峰何必我同年。先生存作垂千古,东白曰然我亦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今古多闻迁史一峰何必同年

今古 jīn gǔ
(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俯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漢語大詞典》
多闻 duō wén
见多识广。例如:博学多闻不是一件坏事。  ——《漢語大詞典》
迁史(遷史)qiān shǐ
《史记》之别称。 宋 刘克庄 《代楮知白谢表》:“新智无穷,岂必谓 蔡侯 所造;旧闻可辑,或能补《迁史》之亡。” 清 姚文栋 《答东洋近出古书问》:“《迁史》言: 始皇 遣 徐巿 发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亦以指其作者 司马迁 。 康有为 《读〈史记·刺客传〉》诗:“ 迁史 愤心尊 聂政 , 泉明 诗咏慕 荆軻 。”  ——《漢語大詞典》
记 ( 記 ) jì
记 [ jì ]
  1.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
  2.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
  3.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
  4. 符号,标识(zhì):印~。标~。~号。
  5.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
  6.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
  7.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一峰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唐 陶翰 宿天竺寺 天开一峰见,宫阙生虚空。
唐 李颀 少室雪晴送王宁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唐 韦应物 寄黄刘二尊师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唐 皇甫冉 渡汝水向太和山 落日事搴陟,西南投一峰。
唐 戴叔伦 将至道州寄李使君 犹隔箫韶一峰在,遥传五马向东来。
唐 卢纶 奉陪侍中游石笋溪十二韵 双壁泻天河,一峰吐莲萼。
唐 陆畅 送独孤秀才下第归太白山 须寻最近碧霄处,拟倩和云买一峰。
唐 李绅 新楼诗二十首 其十 一峰凝黛当明镜,十仞乔松倚翠屏。
唐 李德裕 重忆山居六首 罗浮山 龙伯钓鳌时,蓬莱一峰坼。
唐 于鹄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 戢戢乱峰里,一峰独凌天。
唐 徐凝 香炉峰 香炉一峰绝,顶在寺门前。
唐 韩垂 题金山 灵山一峰秀,岌然殊众山。
唐 陆龟蒙 头陀僧 万峰围绕一峰深,向此长修苦行心。
宋 苏轼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 其三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宋 杨万里 明发韶州过赤水渴尾滩 一峰忽自云端出,只见孤尖不见根。
元 元好问 黄华峪十绝句 其七 谪仙剩有银河句,不道香炉更一峰。
元 黄镇成 临川青云亭 平野荒荒雉堞低,一峰阑槛与云齐。  ——《骈字类编》
何必 hé bì
(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非适嗣,何必娣之子?” 三国 魏 嵇康 《秀才答》诗之三:“都邑可优游,何必栖山原?”《朱子语类》卷一一六:“若既知悔,后次改便了,何必常常恁地悔!” 巴金 《灭亡》第十章:“你还有很长的时间,又何必急急于一时呢?”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歷城 房家园 , 齐 博陵君 豹 之山池,其中杂树森竦,泉石崇邃……公语参军 尹孝逸 曰:‘昔 季伦 金谷 山泉,何必踰此?’” 唐 张祜 《题孟处士宅》诗:“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  ——《漢語大詞典》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同年 tóng nián
(1).年龄相同。《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刘党 ﹞与 肃宗 同年,尤相亲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悦 与 简文 同年,而髮蚤白。” 巴金 《家》二:“ 琴 和 觉民 同年,只是比他小几个月,所以叫他做表哥。”
(2).同一年。 唐 杜甫 《哭李尚书》诗:“ 漳 滨与 蒿里 ,逝水竟同年。” 杨伦 笺注:“言生病死葬,皆在是年也。”《三国演义》第一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3).“同年而语”的略语。《南史·赵知礼蔡景历等传论》:“ 赵知礼 蔡景歷 属 陈武 经纶之日,居文房书记之任,此乃 宋 齐 之初 傅亮 王俭 之职。若乃校其才用,理不同年,而卒能膺务济时,盖其遇也。”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加以二传(《公羊传》《穀梁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诸 左 氏,不可同年。”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 唐 代同榜进士称“同年”, 明 清 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清 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 同年 ”。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俱捷谓之同年。” 元 萨都剌 《送郑天趣进柑入京》诗:“同年若问儂消息,为説愁来奈病何。”《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我虽则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中》:“同榜之士,谓之同年。”《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 宋次安 还是我乡榜同年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同年》:“余庚午乡举, 宛平 黄叔琳 开府係前庚午举人,曾为先后同年之会;大学士 史铁崖 并及见先后进士同年,真为盛事。”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 乾隆 己未, 赵秋谷 与新贵遥认同年, 沈归愚 诗云:‘后先己未亦同年。’”
(5).古 安南 苗民互称。参见“ 同年嫂 ”。
(6). 浙江 江山 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 桐严 ( 桐庐 、 严州 )人, 桐严 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 同年妹 ”、“ 同年嫂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