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微风(微風)wēi fēng
(1).轻微的风。《荀子·解蔽》:“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於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汉 班婕妤 《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宋 范成大 《春晚》诗之二:“微风尽日吹芳草,蝴蝶双双贴地飞。” 清 刘纯熙 《日暮》诗:“宿鸟树高下,微风云重轻。”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六章:“那面深绿色的绣有和平鸽的旗帜,也被人插到地堡上,在微风里轻轻地飘荡。”
(2).指日趋衰微的风俗。 唐 杜甫 《杜鹃行》:“ 蜀 人闻之皆起立,至今相效传微风。”微,一本作“ 遗 ”。 ——《漢語大詞典》
(2).指日趋衰微的风俗。 唐 杜甫 《杜鹃行》:“ 蜀 人闻之皆起立,至今相效传微风。”微,一本作“ 遗 ”。 ——《漢語大詞典》
林外
曹文晦 诗 松风林外笛,茅屋水边灯。 ——《分类字锦》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 超出:~于。~度(dù)。~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 错误:~错。记~。
-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 姓。
彷佛 páng fú
亦作“ 彷髴 ”。
(1).依稀,不甚真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策 既杀 吉 ,每独坐,彷彿见 吉 在左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媛步伍亭诗》:“ 薳 兄 子硕 ,送客 餘杭 步伍亭 ,就观壁后,得淡墨书字数行,彷彿可辨,笔迹遒媚,如出女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论语一》:“ 陈叔向 受教於 魏益之 ,未久大悟,而洪纤高下皆若彷髴有见者。”
(2).谓大体相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彷彿乎 汉武 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兰亭 石刻,惟 定武 者得其真……今东南诸刻无能彷彿者。”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近日之论,乃鉴其失,然犹未能彷彿古制也。” 闻一多 《说舞》:“歌舞的尾声和第一折相彷彿。”
(3).引申为大致情况。 宋 苏轼 《答上官长官》:“所居临 大江 ,望 武昌 诸山如咫尺。时復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彷彿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郎垂死,无一言。械其婢略能道其彷彿。”
(4).犹模糊。指颜色不鲜明。《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彿而萎黄。” ——《漢語大詞典》
(1).依稀,不甚真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策 既杀 吉 ,每独坐,彷彿见 吉 在左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媛步伍亭诗》:“ 薳 兄 子硕 ,送客 餘杭 步伍亭 ,就观壁后,得淡墨书字数行,彷彿可辨,笔迹遒媚,如出女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论语一》:“ 陈叔向 受教於 魏益之 ,未久大悟,而洪纤高下皆若彷髴有见者。”
(2).谓大体相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彷彿乎 汉武 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兰亭 石刻,惟 定武 者得其真……今东南诸刻无能彷彿者。”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近日之论,乃鉴其失,然犹未能彷彿古制也。” 闻一多 《说舞》:“歌舞的尾声和第一折相彷彿。”
(3).引申为大致情况。 宋 苏轼 《答上官长官》:“所居临 大江 ,望 武昌 诸山如咫尺。时復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彷彿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郎垂死,无一言。械其婢略能道其彷彿。”
(4).犹模糊。指颜色不鲜明。《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彿而萎黄。” ——《漢語大詞典》
芷兰(芷蘭)zhǐ lán
芷和兰。皆香草名。《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於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漢語大詞典》
馨 xīn《國語辭典》
馨 [ xīn ]
名- 散播到遠方的香氣。《楚辭·屈原·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析芳馨兮遺所思。」唐·劉兼〈蓮塘霽望〉詩:「新秋菡萏發紅英,向晚風飄滿郡馨。」
- 流傳後世的功德名聲。如:「德馨遠播」。《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化盛隆周,垂馨千祀。」
- 常置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表示讚美的語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同「般 」、「樣」。
馨 [ xīng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