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父执刘守愚,读书博物为通儒。

缪公恩清代〕《刘守愚先生自海上得奇石因纪古风八韵余既次和未尽所言复为长歌

混沌既凿开㟏岈,不周山倒愁女娲。伟绩奏成馀残块,棋布山巅或水涯。

闾山趾有补天石,此石眷属应一家。谁知沦落在海澨,沐日浴月葆精华。

天风海涛作知己,藉以芳草见烟霞。天生灵物岂终隐,不使万古埋泥沙。

我有父执刘守愚,读书博物为通儒。暂去司铎驻锦水,遂以捧檄勘海隅。

平生好奇惯搜剔,披检荆棘穷崎岖。忽得此石拜且舞,呼兄呼丈载以车。

古苔斑剥土花润,鹧鸪点閒龙文纡。秦皇鞭迹殷馀血,望夫粉黛娇模糊。

形质兼备瘦皱透,上皇山石恐不如。忆昔汗漫杭一苇,半在吴头半楚尾。

金焦北固峙海门,烛目怪石比比是。猛兽奇鬼相攫拿,片云孤帆欲飞起。

泗滨石磬设堂皇,灵壁砚山置棐几。少年弃掷不知惜,念言回首徒然耳。

今读君诗忽神王,赓以短章意未畅。更因海峤忆经游,廿年尘迹空惆怅。

羡君得石良足多,神毫濡墨为长歌。胸无灵珠吻复拙,石乎石乎当奈何。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父执守愚读书博物通儒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父执(父執)fù zhí
父亲的朋友。语出《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孔颖达 疏:“见父之执,谓执友与父同志者也。”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元 乔吉 《扬州梦》第四折:“ 牛相公 乃是父执,何故同众位在此。” 郭沫若 《万引》:“他最后没法,只得写了一封信,去求他的父执 伦敦 市长保护。”  ——《漢語大詞典》
刘 ( 劉 ) liú
刘 [ liú ]
  1. 姓。
守愚 shǒu yú
保持愚拙,不事巧伪。 汉 王充 《论衡·别通》:“无温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览之闇。” 唐 韩偓 《守愚》诗:“守愚不觉世途险,无事始知春日长。”  ——《漢語大詞典》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博物 bó wù
(1).通晓众物。 汉 桓宽 《盐铁论·杂论》:“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推道术,尚权利,辟略小辩,虽非正法,然巨儒宿学,恶然大能自解,可谓博物通士矣。” 宋 欧阳修 《笔说·博物说》:“草木虫鱼,《诗》家自为一学,博物尤难。” 清 徐发 《〈蚓庵琐语〉序》:“ 姬公 多艺, 子产 博物,自古而然。”
(2).指通晓各种事物的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於是客游后进,详论艺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众中次詰,莫不挫其鋭,頽其名。”
(3).指万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昔此邑中,有 婆罗门 ,生知博物,学冠时彦,内外典籍,究极幽微。” 宋 苏轼 《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韵》:“欲观博物妙、故以求马卜。”
(4).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通儒 tōng rú
指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尉缭子·治本》:“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后汉书·贾逵传》:“ 逵 所著经传义詁及论难百餘万言,又作诗、颂、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 宋 苏轼 《答试馆职人启》:“职在翰苑,当发策而莫辞,识匪通儒,惧品藻之不称。”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及 乾 嘉 之际,通儒辈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