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粒五旬身尚在,何妨残喘食河豚。

胡应麟明代〕《食河豚

鼠肝虫臂任乾坤,修短茫茫一气论。绝粒五旬身尚在,何妨残喘食河豚。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绝粒五旬尚在何妨残喘河豚

绝粒 jué lì
1.犹辟谷。道家以摒除火食、不进五谷求得延年益寿的修养术。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序:“非夫遗世翫道,絶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 唐 韩偓 《赠湖南李思齐处士》诗:“知余絶粒窥仙事,许到名山看药炉。”《云笈七籤》卷二三:“服吸朝液,悬粮絶粒。” 明 高启 《煮石山房记》:“后世神仙之説兴,方士始导人以絶粒之术。”
2.绝食。 唐 戴叔伦 《曾游》诗:“絶粒感 楚 囚,丹衷犹照耀。” 清 顾炎武 《与叶訒庵书》:“国亡絶粒,以女子而蹈 首阳 之烈;临终遗命,有无仕异代之言。”《红楼梦》第八九回:“一日竟是絶粒,粥也不喝,懨懨一息,垂毙殆尽。”
3.断粮。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孤竹 不以絶粒易 鹿臺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贸 铜山 之丰。” 宋 欧阳修 《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会秋大雨霖,米踊贵,絶粒,君发常平粟賑之。”  ——《漢語大詞典》
五旬
孟子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宝如来三昧经四禅五旬知亦不厌足寂徐铉和司门郎中
陈彦诗衡门
寂逄迎少不见仙郎向五旬  ——《骈字类编》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尚在
史记张仪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分类字锦》
何妨 hé fáng
无碍;不妨。《北史·后妃传上·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后美容仪,少言笑,年数岁,父母异之,指示诸亲曰:‘生女何妨也。若此者,实胜男。’” 元 张翥 《瑞龙吟》词:“何妨共磯头把钓,梅边徐步。”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七》:“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省却你也记古典,我也记古典的工夫呢?”  ——《漢語大詞典》
残喘(殘喘)cán chuǎn
(1).衰老或垂死时的喘息。 唐 元结 《再让容州表》:“餘生残喘,朝夕殞灭,岂堪金革,能伏叛人。” 元 宋旡 《老牛》诗:“草绳穿鼻繫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
(2).残生;垂危。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臣亦觉知先帝无意杀臣,故復留残喘,得至今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吾师何来,得救残喘。”  ——《漢語大詞典》
食 shí/sì/yì《國語辭典》

食 [ shí ]

  1. 吃的東西。如:「糧食」、「麵食」、「素食」、「節衣縮食」。
  2. 生計、俸祿。《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吃、吃飯。如:「食髓知味」、「發憤忘食」、「廢寢忘食」。《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2. 嚐到、承受。如:「自食惡果」。《漢書·卷一○○·敘傳下》:「廣阿之廑,食厥舊德。」《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傳》:「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3. 消耗、虧損。《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昊,月盈則食。」通「蝕」。
  4. 違背、背棄。參見「食言 」條。

食 [ yì ]

  1. 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讀為(ㄌㄧˋ ㄧˋ ㄐㄧ)​。

食 [ sì ]

  1. 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唐·韓愈〈雜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 」。
河豚 hé tún
亦作“ 河魨 ”。 鱼名。体圆筒形,口小,牙愈合成牙板。背部黑绿色,腹部白色,鳍紫红色。肉味鲜美,肝脏、生殖腺及血液有剧毒,经处理后可食用。我国沿海和某些内河有出产。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之一:“蔞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元 王逢 《江边竹枝词》:“如刀江鱭白盈尺,不独河魨天下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水之咸淡相交处产河豚。河豚,鱼类也,无鳞颊,常怒气满腹,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治不精,则能杀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之一》:“岁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