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醉杏花天,仕女戏秋千。

未知作者元代〕《【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_燕莺语

燕莺语喧,媚景致真堪羡。梨花开白玉蕊,杨柳吐黄金线。
  人醉杏花天,仕女戏秋千。四季春为贵,风流除禁烟。思贤,幸遇重相见;
姻缘,心坚石也穿。
  正炎天暑气暄,近石枕藤床簟。喜浮瓜沉李香,堪散发摇亻丸扇。
  避暑赏荷莲,时遇太平年。柳外兰舟过,鸳鸯绿水边。思贤,幸遇重相见;
姻缘,心坚石也穿。
  景清幽图画妍,山翠色更经变。金风吹梧叶凋,促织儿声相怨。
  时遇晓霜天,黄菊绽金钱。红叶胭脂染,黄花山径边。思贤,幸遇重相见;
姻缘,心坚石也穿。
  雾沉沉瑞霭偏,昏惨惨寒云战。滚团团柳絮飞,斗纷纷梨花片。
  正是风雪酒家天,宝鼎内龙涎。暖阁红炉坐,金杯捧玉船。思贤,幸遇重
相见;姻缘,心坚石也穿。
  青旗绕画竿,玉臂鸣牙板。花藏卖酒家,烟锁垂杨岸。紫燕语声喧,黄鹂韵
绵蛮。唤觉东君梦,春光图画看。春残,酿酒无何限;对狼山,乾坤一醉间。榴
花红照眼,杨柳青迷岸。荷舒翡翠盘,梅结黄金弹。避暑画楼间,纨扇葛巾单。
陌上锄田汉,檐花背上干。清闲,时复衣沾汗;对狼山,松风六月寒。西风落日
寒,老树昏鸦晚。白古渡湾,衰草黄芦岸。归雁落沙滩,天边断云残。剑锋齐
排绿,枫林偏染丹。凭栏,莫向江桥看;对狼山,描来图画间。冬深草木干,云
冷江天晚。一天玉树残,六出琼花散。何处觅蓝关,低压暮城寒。玉琢峰高下,
良工画笔难。云间,剑插银光灿;对狼山,偏宜雪里看。叹光阴似水流,看日月
如翻手。论颜回岂少年,算彭祖非长寿!
  恰才风雨替花愁,今日早霜降水痕收。拈指冬临夏,须臾春又秋。凝眸,尧
舜殷汤纣;回头,梁唐晋汉周。 指甲摘
  宜将斗草寻,宜把花枝浸。宜将绣线寻,宜把金针纟任。宜操七弦琴,宜结
两同心。宜托腮边玉,宜圈鞋上金。难禁,得一掐通身沁;知音,治相思十个针。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杏花天仕女秋千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醉 zuì《國語辭典》

醉 [ zuì ]

  1. 饮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2. 沉迷、迷恋。如:「沉醉」、「心醉」、「陶醉」。
  1. 喝酒过多而神志模糊的样子。如:「醉汉」、「烂醉如泥」。
  2. 用酒浸渍的。如:「醉虾」、「醉鸡」。《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
杏花天 xìng huā tiān
(1).杏花开放时节。指春天。 唐 李商隐 《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粥香餳白杏花天,省对流鶯坐綺筵。”《全元散曲·水仙子过折桂令·行乐》曲:“来寻陌上花鈿,正是那玉楼人醉杏花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白雪遗音·南词·义侠英雄》:“绣衣郎走进闲观看,千红万紫杏花天。”
(2).词牌名。有三体,一为五十四字,二为五十五字,三为五十六字,均双调,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
(3).词牌名。《念奴娇》的别名。 清 陈廷敬 等《词谱·念奴娇》:“﹝念奴娇﹞《翰墨全书》词名《庆长春》,又名《杏花天》。”  ——《漢語大詞典》
仕女 shì nǚ
(1).旧指官宦人家的女子。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又接东则旧 曹门街 北山子茶坊 ,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喫茶於彼。”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一折:“你看那王孙蹴踘,仕女鞦韆,画屧踏残红杏雨,絳裙拂散緑杨烟。” 明 叶显祖 《鸾鎞记·秉操》:“想我命孤单难谐仕女姻,骨寒微羞登阀閲门。”
(2).指仕女画中的人物。其形象多属于封建时代中上层的美女。 元 汤厚 《古今画鉴·唐画》:“ 张萱 工仕女人物,尤长于婴儿,不在 周昉 之右。” 张光福 《中国美术史》第八章第五节三:“ 唐寅 能诗工画,既画人物、仕女,也画山水、花鸟。”  ——《漢語大詞典》
戏 ( 戲 ) xì/hū
戏 [ xì ]
  1. 玩耍:游~。儿~。嬉~。~豫(嬉游逸乐)。二龙~珠。
  2. 嘲弄,开玩笑:~言。~弄。~谑(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
  3. 戏剧,也指杂技:一出~。黄梅~。看~。演~。皮影~。
戏 [ hū ]
  1. 〔於()~〕同“呜呼”。
秋千(鞦韆)qiū qiān
传统体育游戏。两绳下拴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动。相传 春秋 时 齐桓公 自北方 山戎 传入。一说本为 汉武帝 时宫中之戏,作千秋,为祝寿之辞,后倒读为秋千。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秋千去。” 金 元好问 《辛亥寒食》诗:“秋千与花影,併在月明中。” 清 孙枝蔚 《漫兴》诗之四:“谁家红袖过红桥,一丈秋千努折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既不跺脚一走,就得想办法作事,先必得站一头儿,不能打秋千似的来回晃悠。”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