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

周邦彦宋代〕《过秦楼·大石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无聊江淹情伤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无聊(無聊)wú liáo
(1).犹无可奈何。《史记·吴王濞列传》:“王实不病, 汉 繫治使者数辈,以故遂称病……今王始诈病,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 宋 苏轼 《汉高帝论》:“ 吕后 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姪。 惠帝 既死,而 吕后 始有邪谋,此出於无聊耳。”《金史·完颜素兰传》:“ 高琪 本无勋劳,亦无公望,向以畏死故擅诛 明沙虎 ,盖出无聊耳。” 明 张居正 《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而民穷势蹙,计乃无聊。” 清 顾炎武 《答李子德书》:“若果有此举,老弟宜力为我设沮止之策,并驰书见示,勿使一时仓卒,而计出於无聊也。”
(2).贫穷无依。 汉 刘向 《列女传·齐东郭姜》:“争邑相杀,父母无聊。”《晋书·石勒载记下》:“自是 刘 石 祸结,兵戈日交, 河东 弘农 间百姓无聊矣。”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胥无所归,贫索无聊,悔吾而卒。”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夫面前无饭锅而觉得无聊,觉得苦痛,人之常情也。”
(3).郁闷;精神空虚。 汉 王逸 《九思·逢尤》:“心烦憒兮意无聊。” 唐 牟融 《客中作》诗:“几度无聊倍惆悵,临风搔首独兴哀。”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张无垢 亦有《论语絶句》百篇……《颜子簞瓢》曰:‘贫即无聊富即骄, 回 心独尔乐簞瓢。’” 明 刘兑 《娇红记》:“家居无聊,偶思佳丽夜别之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最近在家里闲得无聊,弄了两盆来白相。”
(4).没有作用;没有意义而令人生厌。 唐 杜牧 《寄浙东韩乂评事》诗:“无穷尘土无聊事,不得清言解不休。”《新唐书·韦伦传》:“ 伦 请準直募匠,代无聊之人,繇是役用减鼓铸多矣。”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此则无聊之语,聊以解嘲。” 张天翼 《包氏父子》四:“这些话真无聊。”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伊 yī《國語辭典》

伊 [ yī ]

  1. 第三人称代名词,相当于「彼」、「他」。《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第二人称代名词,相当于「你」。《董西厢·卷七》:「我于伊志诚没倦怠,你于我坚心莫更改。」元·佚名《马陵道·第三折》:「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
  1. 表示肯定,相当于「是」。《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昔卫鞅因景监以见,有识知其不终。今得臣举者,匪荣伊辱。」
  1. 发语词,无义。《诗经·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余来塈。」《文选·陆机·文赋》:「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
  2. 文言助词,表示「刚刚」的意思。如:「就职伊始」、「开幕伊始」。
  1. 姓。如商朝有伊尹。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减 ( 減 ) jiǎn
减 [ jiǎn ]
  1. 由原有数量中去掉一部分:~价。~员。缩~。削~。偷工~料。
  2. 降低程度,衰退:~轻。~弱。~少。~色。~产。~免。~缓。
江淹
唐 皮日休 杂体诗 奉和鲁望寒日古人名一绝 水边韶景无穷柳,寒被江淹一半黄。  ——《骈字类编》
情伤(情傷)qíng shāng
伤心,悲伤。 南朝 宋 谢灵运 《送雷次宗》诗:“志苦离念结,情伤日月慆。” 后蜀 顾敻 《浣溪沙》词:“惆悵经年别 谢娘 ,月窗花院好风光,此时相望最情伤。”  ——《漢語大詞典》
荀 xún《國語辭典》

荀 [ xún ]

  1. 国名。周代诸侯国,春秋时为晋所灭,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新绛县西。
  2. 一种草。《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稿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也称为「荀草」。
  3. 姓。如战国时赵国有荀况。
倩 qiàn《國語辭典》

倩 [ qiàn ]

  1. 古时男子的美称。《汉书·卷八九·循吏传·朱邑传》:「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唐·颜师古·注:「倩,士之美称,故云魏倩也。」
  2. 女婿。如:「贤倩」、「妹倩」。《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黄氏诸倩见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
  1. 美好。如:「巧笑倩兮」、「倩女」。《红楼梦·第三七回》:「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1. 请人代为做事。唐·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宋·黄庭坚〈即席〉诗:「不当爱一醉,倒倩路人扶。」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