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佚名先秦〕《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兴师戈矛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兴师(興師)xīng shī
举兵,起兵。《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水浒传》第九七回:“主上勿忧!臣受国恩,愿部领军马,克日兴师,前往 昭德 ,务要擒获 宋江 等众,恢復原夺城池。” 邹鲁 《洪宪之役》:“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  ——《漢語大詞典》
修 xiū《國語辭典》

修 [ xiū ]

  1. 装扮、装饰。如:「修饰」。《楚辞·屈原·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唐·李中〈春闺辞〉二首之一:「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
  2. 整治、修理,使恢复、合用。如:「整修」、「维修」。《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因家里有几件乐器坏了,要借重老爹修一修。」
  3. 建造、兴建。如:「修水库」、「修筑道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
  4. 涵养、锻炼。如:「修身养性」、「修心」。《文选·陆机·五等论》:「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
  5. 学习、研究。如:「自修」、「进修」。《韩非子·五蠹》:「今修文学,习言谈。」
  6. 著述、撰写。如:「修史」。《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修易序书,制作春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修书累纸,意寄殷勤。」
  7. 削、剪。如:「修指甲」、「修铅笔」。
  1. 长、高、远。如:「修长」。宋·苏轼〈满江红·东武南城〉词:「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2. 善、美好。唐·韩愈〈进学解〉:「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1. 有贤德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
  2. 姓。如晋代有修肃。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戈矛 gē máo
(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汉 张衡 《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后汉书·孔融传》:“ 建安 元年,为 袁谭 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餘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 融 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清 顾炎武 《广昌道中》诗之一:“出车日轔轔,戈矛接江裔。”
(2).武士;军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三折:“喒嘱付您箇 张子房 莫愁。看 英布 统戈矛,今番不是强夸口。”
(3).战争;冲突。 唐 王昌龄 《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 班超 定远侯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雨意云情不遂谋,心中谁信起戈矛。” 清 孙枝蔚 《讥老翁》诗:“岂无贫亲戚,视之若赘瘤。还闻骨肉间,往往生戈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