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于大段眼经惯,世有先生俗许醇。
林俊〔明代〕《寿李梅东九十次山斋韵》
度百光阴九阅旬,贺筵无复并时宾。都于大段眼经惯,世有先生俗许醇。
暮景似偿清白吏,耄龄还属太平人。典刑卫武箴规在,口授诸孙正及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名-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副-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大段 dà duàn
(1).大部分。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养羊》:“﹝乳皮﹞下汤又研,亦下冷水,纯是好酥。接取,作团,与大段同煎矣。”大段,指抨酥时所得的大量酥油。 宋 陈师道 《后山丛谈》卷一:“ 邢 洛 之北,游骑侵掠。 大名 东北县分,老小大段惊移。”
(2).形容数量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夫我竭此大段心思,不可不谓经营惨澹,而人莫之则傚者,其故何居?”
(3).重要的;主要的。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后有大段事,勿与少年郎议之。”《朱子语类》卷十三:“世事无时是了,且拣大段,无甚紧要底事,不要做。”
(4).犹大略,大体。《朱子语类》卷三:“道家修养有这説,与此大段相合。”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上自王公贵人,下至妇人女子,每谈禪拜佛,无不洒然色喜者,然大段有二:血气已衰,死生念重……而藉手苦空之教,冀为异日轮迴之地。”
(5).犹言十分。 宋 范仲淹 《与指使魏佑书》:“ 偃师 七郎抛却母,必是大段不易。” 宋 苏轼 《答王定国书》:“如国手棋,不须大段用意,终局便须赢也。”《朱子语类》卷四九:“如 子贡 在当时想是大段明辨,果断通晓事务,歆动得人。”
(6).较长的段落。 张庚 《向〈十五贯〉的成功经验学习》:“大段的唱减少了;无论在舞台上或本子上,看起来都感觉得非常简练易懂。”
(7).谓绣缎。段,通“ 缎 ”。 清 梅曾亮 《礼部尚书李公墓碑》:“十六年大考,赏大段,迁赞善中允,任 贵州 学政。” ——《漢語大詞典》
(2).形容数量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夫我竭此大段心思,不可不谓经营惨澹,而人莫之则傚者,其故何居?”
(3).重要的;主要的。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后有大段事,勿与少年郎议之。”《朱子语类》卷十三:“世事无时是了,且拣大段,无甚紧要底事,不要做。”
(4).犹大略,大体。《朱子语类》卷三:“道家修养有这説,与此大段相合。”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上自王公贵人,下至妇人女子,每谈禪拜佛,无不洒然色喜者,然大段有二:血气已衰,死生念重……而藉手苦空之教,冀为异日轮迴之地。”
(5).犹言十分。 宋 范仲淹 《与指使魏佑书》:“ 偃师 七郎抛却母,必是大段不易。” 宋 苏轼 《答王定国书》:“如国手棋,不须大段用意,终局便须赢也。”《朱子语类》卷四九:“如 子贡 在当时想是大段明辨,果断通晓事务,歆动得人。”
(6).较长的段落。 张庚 《向〈十五贯〉的成功经验学习》:“大段的唱减少了;无论在舞台上或本子上,看起来都感觉得非常简练易懂。”
(7).谓绣缎。段,通“ 缎 ”。 清 梅曾亮 《礼部尚书李公墓碑》:“十六年大考,赏大段,迁赞善中允,任 贵州 学政。” ——《漢語大詞典》
眼 yǎn《國語辭典》
眼 [ yǎn ]
名- 目,动物的视觉器官。如:「眼睛」、「浓眉大眼」。《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𪸩耳。」
- 孔穴。唐·杜甫〈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食尽波涛痕。」宋·杨万里〈小池〉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关键、要点。如:「节骨眼」。《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他起初还想赖,后来被家兄点了两句眼,他无话说了。」
- 下围棋时,无棋子的空处称为「眼」。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一○首之七:「无事抛棋侵虎口,几时开眼复联行。」《红楼梦·第六二回》:「探春因一块棋受了敌,算来算去,总得了两个眼。」
- 参见「[[板眼]]」条。
- 量词。计算眼睛看的次数的单位。如:「多看两眼」、「瞪了他一眼」。
经惯
老练,有经验 ——《整理自网络》
世 shì《國語辭典》
世 [ shì ]
名- 三十年稱為「一世」。《說文解字·十部》:「世,三十年為一世。」《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 父子相繼稱為「一世」,即一代。如:「五世其昌」。《字彙·一部》:「世,父子相代為一世。」《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 朝代。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時代。《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漢·王充《論衡·逢遇》:「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
- 年、歲。《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
- 量詞。計算一生、一輩子的單位。如:「七世夫妻」、「三生三世」。
- 世界、世間、世人。如:「傳世」、「避世」、「世外桃源」。《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姓。如戰國時秦國有世鈞。
- 與先輩有交誼的。如:「世姪」、「世誼」。《儒林外史·第三回》:「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 世間的、世俗的。如:「世局」、「人情世故」。
- 累代的。如:「世交」、「世仇」。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先生 xiān shēng
(1).始生子,犹言头生。《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朱熹 集传:“先生,首生也。”
(2).父兄。《仪礼·有司》:“其先生之脀,折胁一。” 郑玄 注:“先生,长兄弟。”《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饌。”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先生,谓父兄。”
(3).年长有学问的人。《孟子·告子下》:“ 宋牼 将之 楚 , 孟子 遇於 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赵岐 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战国策·齐策三》:“ 孟尝君 讌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闕者。’” 姚宏 注:“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也。” 宋 叶适 《宋故孟夫人墓志铭》:“精义择语,类先生长者之法言。”
(4).称老师。《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 疏:“先生,师也。”《庄子·应帝王》:“ 列子 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 宋 曾巩 《太原王氏墓志铭》:“夫人姓 王 氏……为人明识强记,博览图籍,子孙受学,皆自为先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端本堂》:“太子授业毕,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敢褻狎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
(5).称先祖。 元 耶律楚材 《赠辽西李郡王》诗:“我本 东丹 八叶花,先生贤祖相林牙。”
(6).称致仕者。《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见。” 郑玄 注:“先生,致仕者也。”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先生君子》:“盖卿大夫之已致仕者为先生,未致仕者为君子。”
(7).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史记·三代世表补》:“ 张夫子 问 褚先生 。” 司马贞 索隐:“ 褚先生 名 少孙 。”此为 褚少孙 自称先生。《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 玄晏先生 曰:‘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 李善 注:“ 謐 自序曰:‘始志乎学而自号 玄晏先生 ’……先生,学人之通称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陶弘景书》:“先生糠秕流俗,超然独远。”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諭也。”
(8).称道士。 唐 殷尧藩 《中元日观诸道士步虚》诗:“玄都开祕籙,白石礼先生。”《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却説这 西伯侯 ,与先生(指道士 云中子 )相别。”《水浒传》第十五回:“只见一个庄客报説:‘门前有个先生要见 保正 化斋粮。’”
(9).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 ﹞以相人説 韩信 曰:‘僕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 曰:‘先生相人如何?’”《南史·吉士瞻传》:“﹝ 士瞻 ﹞年逾四十,忽忽不得志,乃就 江陵 卜者 王先生 计禄命。” 清 李渔 《凰求凤·假病》:“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负曝闲谈》第二九回:“这时候 顺林 已经回来了,便上前斟过一巡酒,先生在门外拉动胡琴, 顺林 唱了一折‘桑园会’的青衫子,大家喝采。”
(10).称妓女。《文明小史》第十九回:“ 上海 妓女,都是称先生的。”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清客是‘介于相公与先生之间的人物。’”原注:“先生,是 上海 长三堂子里的先生。”
(11).旧时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各行都设有‘先生’,由工人互相推举,负责文书和对外交涉。”
(12).妻称丈夫。 汉 刘向 《列女传·楚于陵妻》:“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13).一般人之间的通称。
(14).称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解放日报》1986.6.12:“ 欧洲 足球先生、法国队的 普拉蒂尼 在与匈牙利队的比赛中飞身抢球。” ——《漢語大詞典》
(2).父兄。《仪礼·有司》:“其先生之脀,折胁一。” 郑玄 注:“先生,长兄弟。”《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饌。”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先生,谓父兄。”
(3).年长有学问的人。《孟子·告子下》:“ 宋牼 将之 楚 , 孟子 遇於 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赵岐 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战国策·齐策三》:“ 孟尝君 讌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闕者。’” 姚宏 注:“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也。” 宋 叶适 《宋故孟夫人墓志铭》:“精义择语,类先生长者之法言。”
(4).称老师。《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 疏:“先生,师也。”《庄子·应帝王》:“ 列子 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 宋 曾巩 《太原王氏墓志铭》:“夫人姓 王 氏……为人明识强记,博览图籍,子孙受学,皆自为先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端本堂》:“太子授业毕,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敢褻狎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
(5).称先祖。 元 耶律楚材 《赠辽西李郡王》诗:“我本 东丹 八叶花,先生贤祖相林牙。”
(6).称致仕者。《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见。” 郑玄 注:“先生,致仕者也。”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先生君子》:“盖卿大夫之已致仕者为先生,未致仕者为君子。”
(7).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史记·三代世表补》:“ 张夫子 问 褚先生 。” 司马贞 索隐:“ 褚先生 名 少孙 。”此为 褚少孙 自称先生。《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 玄晏先生 曰:‘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 李善 注:“ 謐 自序曰:‘始志乎学而自号 玄晏先生 ’……先生,学人之通称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陶弘景书》:“先生糠秕流俗,超然独远。”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諭也。”
(8).称道士。 唐 殷尧藩 《中元日观诸道士步虚》诗:“玄都开祕籙,白石礼先生。”《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却説这 西伯侯 ,与先生(指道士 云中子 )相别。”《水浒传》第十五回:“只见一个庄客报説:‘门前有个先生要见 保正 化斋粮。’”
(9).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 ﹞以相人説 韩信 曰:‘僕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 曰:‘先生相人如何?’”《南史·吉士瞻传》:“﹝ 士瞻 ﹞年逾四十,忽忽不得志,乃就 江陵 卜者 王先生 计禄命。” 清 李渔 《凰求凤·假病》:“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负曝闲谈》第二九回:“这时候 顺林 已经回来了,便上前斟过一巡酒,先生在门外拉动胡琴, 顺林 唱了一折‘桑园会’的青衫子,大家喝采。”
(10).称妓女。《文明小史》第十九回:“ 上海 妓女,都是称先生的。”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清客是‘介于相公与先生之间的人物。’”原注:“先生,是 上海 长三堂子里的先生。”
(11).旧时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各行都设有‘先生’,由工人互相推举,负责文书和对外交涉。”
(12).妻称丈夫。 汉 刘向 《列女传·楚于陵妻》:“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13).一般人之间的通称。
(14).称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解放日报》1986.6.12:“ 欧洲 足球先生、法国队的 普拉蒂尼 在与匈牙利队的比赛中飞身抢球。” ——《漢語大詞典》
俗 sú《國語辭典》
俗 [ sú ]
名- 群众的风尚习惯。如:「礼俗」、「陋俗」、「入境随俗」、「移风易俗」。《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世人、一般人。汉·杨恽〈报孙会宗书〉:「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性不协俗,多见谤毁。」
- 尘世、世间。如:「还俗」。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
- 粗鄙的。如:「粗俗」、「鄙俗」。三国蜀·诸葛亮〈表废廖立〉:「国家不任贤而任俗吏。」
- 平凡的、平庸的。如:「俗士」、「俗人」。唐·白居易〈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诗:「欲期明日东邻醉,变作腾腾一俗夫。」
- 大众化的、浅近的。如:「俗语」、「俗谚」、「俗文学」、「通俗小说」。
许 ( 許 ) xǔ/hǔ
许 [ xǔ ]
- 应允,认可:~可。允~。特~。
- 承认其优点:赞~。嘉~。
- 预先答应给与:~诺。
- 女方接受男方求亲:~配。~嫁。以身相~。
- 或者,可能:也~。或~。
- 处,地方:何~人。
-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几~。少~。
- 这样:如~。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 姓。
- 〔~~〕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
醇 chún《國語辭典》
醇 [ chún ]
形- 酒味浓厚。如:「醇酒」。《文选·嵇康·琴赋》:「兰肴兼御,旨酒清醇。」
- 质朴。《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儿宽等推文学至九卿,更进用事,事不关决于丞相,丞相醇谨而已。」通「淳」。
- 纯一不杂。《书经·说命中》:「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通「纯」。
- 味道浓厚的酒。宋·苏轼〈正月八日招王子高饮〉诗:「昨想玉堂空冷彻,谁分银榼送清醇?」
- 化学上称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为「醇类」。即烃分子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衍生物。醇类一般呈中性,低级醇易溶于水,多元醇带甜味。常用于有机合成中,亦可作溶剂、清洁剂、饮料、燃料等多用途。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