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飞絮游丝,殷勤相傍,软到秋千索。

龚鼎孳清代〕《百字令 和吴修蟾雨中春恨韵

薄寒吹酒,中春愁两点、珊钩眉合。楼外浓阴飘远岫,遮断芙蓉屏脚。

玉雁风低,金猊枕瘦,放下丁香幕。为花长叹,烟林一片空廓。

眼见飞絮游丝,殷勤相傍,软到秋千索。争怅佳时容易度,谁信恹恹芳阁。

梦浅无痕,深似病,雪打梨云恶。关情如许,莫教燕子偷觉。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眼见飞絮游丝殷勤相傍秋千

眼见(眼見)yǎn jiàn
(1).眼看;目睹。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宋 程垓 《洞庭春色》词:“多少事,有垂杨眼见,红烛心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真是天翻地覆的事,若不眼见,説着也不信。”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他又眼见他的朋友们,很多在战场上牺牲掉。”
(2).犹眼界。 郭沫若 《巨炮之教训》:“唉!我可怜这岛邦的国民,他们的眼见未免太小。”
(3).分明;显然。《水浒传》第五八回:“那个穿红的,眼见是 宋江 了;道妆的,必是军师 吴用 。”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不过,使他感到不安的是,省城既已撤退,战争眼见日益接近了。”
(4).很快;马上。《红楼梦》第三一回:“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  ——《漢語大詞典》
飞絮(飛絮)fēi xù
飘飞的柳絮。 北周 庾信 《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復青丝马尾垂。” 宋 辛弃疾 《摸鱼儿》词:“算只有殷勤,画簷蛛网!尽日惹飞絮。” 巴金 《寒夜》一:“他一个人站在方桌前,茫然望着白粉壁,他什么也看不见,他的思想像飞絮似地到处飘。”  ——《漢語大詞典》
游丝(遊絲)yóu sī
(1).飘动着的蛛丝。 南朝 梁 沈约 《三月三日率尔成篇》:“游丝映空转,高杨拂地垂。” 唐 皎然 《效古诗》:“万丈游丝是妾心,惹蝶縈花乱相续。”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岁月如驰,繁华似梦。见游丝荡漾,残红堆拥。” 巴金 《灭亡》第十三章:“天似乎就要燃烧起来了,人类底运命像游丝一般地飘浮着。”
(2).装在仪表指针的转轴上或钟表等的摆轮轴上的金属弹性线圏,能使转轴或摆轮作往复运动。
(1).指蜘蛛等布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春风》:“游丝曖如网,落花雰似雾。”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东风摇曳垂杨綫,游丝牵惹桃花片。” 明 陈献章 《封博罗何孝子庐墓诗卷》诗:“活水有源终到海,游丝无力秪随风。”《老残游记》第三回:“那水面上有一条綫,彷彿游丝一样,在水面上摇动。”
(2).指缭绕的炉烟。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诗:“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漢語大詞典》
殷勤
情意恳切  ——《整理自网络》
相傍 xiāng bàng
(1).靠近;依傍。《水浒传》第二三回:“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自己与 王惠 ,短拨着牲口骑了,相傍而行。”《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待到明年家乡原野的迎春花开,我一定会相傍在你的身旁。”
(2).谓男女相配。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我才卿貌,今生合该相傍。”  ——《漢語大詞典》
软 ( 軟 ) ruǎn
软 [ ruǎn ]
  1. 柔,与“”相对:柔~。~席。~卧。~缎。~话(温和的话)。~绵绵。
  2. 懦弱:~弱。欺~怕硬。
  3. 容易被感动或动摇:心~。耳~。
  4. 不用强硬的手段进行:~磨()。~禁。~刀子(喻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折磨或腐蚀的手段)。
  5. 没有气力:两腿发~。货色~。工夫~。
  6. 姓。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1.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2.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1.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1.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秋千(鞦韆)qiū qiān
传统体育游戏。两绳下拴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动。相传 春秋 时 齐桓公 自北方 山戎 传入。一说本为 汉武帝 时宫中之戏,作千秋,为祝寿之辞,后倒读为秋千。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秋千去。” 金 元好问 《辛亥寒食》诗:“秋千与花影,併在月明中。” 清 孙枝蔚 《漫兴》诗之四:“谁家红袖过红桥,一丈秋千努折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既不跺脚一走,就得想办法作事,先必得站一头儿,不能打秋千似的来回晃悠。”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索 suǒ《國語辭典》

索 [ suǒ ]

  1. 粗繩或粗鐵鍊。如:「麻索」、「鐵索」。《列子·天瑞》:「鹿裘帶索,鼓琴而歌。」《楚辭·賈誼·惜誓》:「傷誠是之不察兮,并紉茅絲以為索。」
  2. 姓。如晉代有索靖。
  1. 搓、絞緊。《楚辭·屈原·離騷》:「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淮南子·主術》:「制觡伸鉤,索鐵歙金。」
  2. 探求、搜尋。如:「搜索」、「摸索」。《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詩:「倒海索明月,凌山採芳蓀。」
  3. 討、要。如:「索求」、「來函索取」。《韓非子·說林上》:「索救而得,今子有憂色何也?」《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馥懷懼,從紹索去,往依張邈。」
  1. 獨、散。如:「離群索居」。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詞:「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2. 蕭條、寂寞。如:「興味索然」、「索然無味」。

索 [ suó ]

  1. 參見「索性」(二)​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